酒城新报 发布时间:2018-03-12
公厕是城市文明的标尺,是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指出,要推进“厕所革命”。泸州厕所“改革”早已推行实施,成效如何?据泸州市建管二中心介绍,去年以来,泸州主城区改建厕所93座,目前已完成投入使用的有57座。近日,新报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改造完毕的公厕,发现“升级”后的公厕干净整洁、设施齐全,无论是点位布局还是环境卫生管理,均体现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
颜值提升 厕所成靓丽风景
“青砖小瓦房,这么精致的小屋,不细看标志还真看不出来是一座厕所呢。”近日,在江阳区滨江路二段散步的市民张静告诉新报记者,朋友突然闹肚子,她跟着指示牌找到了公共厕所,发现它不仅“颜值”高,而且设备齐全。“里面有残疾人专用的马桶和小孩用的小便斗,设计的洗手盆也有高有低,干净又人性化。”在泸州,类似这样的厕所在城区比比皆是。有的厕所隐于山坡、路边,文艺感十足;有的公厕融入地方特色,随处可见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升级后的公厕,不仅独具特色,在点位布局、设施设备建设上,均体现了泸州城市建设的精细化、人性化。
初春时分,阵阵大风吹来,在百子图广场公交站旁的一座公厕附近,保洁人员正在清扫地上的垃圾。从卫生间“方便”后出来的市民张永斌顺势搓了搓刚刚烘干的手。“厕所里干净清新,还有专门的烘手器,洗完手后可以立即烘干,改造得很完美。”他告诉新报记者,正好路过,就过来上个厕所,十分方便。百子图广场每天都有晨练的市民和到此休闲观光的游客,人流量较大,这座经过“改革”后的公厕让人眼前一亮,红墙黑瓦,挑梁悬角,古韵厚重,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公厕,倒像一座精巧雅致的亭子。公厕内部,洗手池台面干净整洁、水龙头反应灵敏、闻不到惯常的异味,墙上还装了灭蝇灯,厕内安装了挂钩,可以悬挂衣物和提包,这些小小的细节均体现了厕所革命的人性化,便民化。
在长江四桥北桥头,新报记者见到一座颇有艺术感的长方体建筑。在看似古朴的石墙外侧,长满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与路旁的绿地遥相辉映,仿若隔绝了喧嚣。恐怕谁也想不到,这一处“绿意盎然”的建筑竟是一座公共卫生间。走进公厕一看,公厕内有空调、循环式通风,让如厕市民冬天不再寒冷,夏天不再闷热,还分别设有成人、儿童水龙头。新培植的鲜花、加上高科技除臭技术,让厕所内没有了臭味,有了空气清新的感觉。负责这座公厕清洁卫生的保洁阿姨告诉新报记者,现在泸州的许多公厕,老年人设施、残疾人设施、儿童设施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还增加了温馨提示标语、摆放了绿植等,让“方便”真正变得方便。“过去大家宁愿憋着也不愿上公厕,觉得又脏又臭。现在不仅环境好了,而且越来越人性化,有市民还把公厕当休息区了。”
相信许多人都曾经历过内急却找不到厕所的尴尬,新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在城区交通主干道上的公厕附近,都有单独设置的公共厕所指示牌引导人们,并在重要的人群集中地点放置了主城区公厕地图。如果附近没有看到指示牌也无需着急,新报记者尝试在手机自带的地图软件中输入“公共厕所”4个字,便出现了搜索结果,可以借助手机上的地图软件来寻找距离最近的公厕。
近年来,泸州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改扩老旧公厕,新建的公共卫生间亮点频现。完成残疾人卫生间、排风扇、门帘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改造;中心城区部分公厕配置了自动烘干机、洗手液提取器、婴儿座椅等实用便民设备;还在公厕内外主要通道放置花卉盆景,悬挂装饰画,努力改善如厕体验,公厕外观不仅新颖亮丽,还尽可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成为城市管理者民生关怀的重要体现。
文明发展史 随城市进步而进步
近年来,泸州公厕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旅游星级公厕的升级改造,滨江路建设同步对公厕进行新建和改造,以及“厕所革命”按照高标准建设,公厕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以前最怕的就是上公厕,气味难闻、苍蝇乱飞。这几年好多了,公厕每天都有专人打扫,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星级厕所’,设施齐全,美观洁净,希望泸州的公厕建设得越来越好。”3月6日,年近七旬的柏姓市民对新报记者说,在泸州生活了这么多年,她见证了泸州的公厕从旱厕到水冲式厕所,再到越来越人性化的改变。
新报记者在江阳区滨江路长江现代城段采访时,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市民如厕。在滨江路跳广场舞的文阿姨语言诙谐幽默:“厕所干净整洁、且无异味,所以才敢在厕所附近锻炼身体。”文阿姨也感叹道:“近年,泸州的厕所不仅修建得高大上,而且设施齐全,设计很人性化,这是好事儿,既让咱老百姓亲身感受到便捷,更是以小见大,显现出泸州的城市品位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在街上找厕所,是闻着味儿就找到了。”谈起对公厕的看法,家住新马路的周女士坦言,以前,老城区的厕所修建年生较早,有些厕所因场地不足,内部比较简陋,环境也很差。“现在,通过整改后,一些设施差、环境差的老城区公厕,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而新建的公厕分布均匀,能满足我们的如厕需求。”周女士告诉新报记者。
近年,泸州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公厕也在城市变化中不断翻新,从便池冲水到脚踩式冲水,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据了解,1992年以前,泸州公厕存在脏乱差现象,每到炎热的夏天便会发出难闻的味道;1992年,泸州创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在评比过程中,公厕不符合标准,从那开始,泸州开始了公厕大改造,对这些公厕的改造有全新的定位,即园林化、景点化;从之前的旱厕全部改为了水冲式厕所,并开始有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上厕所方便的设计。1995年,泸州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泸州人民进入公厕感受到的是干净与清晰。
2005年,泸州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公厕自然成了优化的重点,就连偏街小巷的公厕也进行了升级改造。2005年,对在公厕改造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安装了灯箱指示牌,成为了泸州亮丽的风景线。
公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必须的“吃喝拉撒”中的重要环节,泸州市的公厕从布局规划到硬件设施,再到卫生保洁都更加体现科学合理和人性化,都让城区公厕有了质的飞跃。
公厕新建改造 让“方便”更方便
近年来,泸州市出台了《泸州市“厕所革命”工作方案》《泸州市“厕所革命”新改建厕所建设管理技术和功能优化标准》《泸州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旨在让市民“方便”变得更加方便,到2020年,通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4年内将新建和改建厕所1385座,实现全市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卫生文明”的建设管理目标。
在今年1月出台的《泸州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7-2020年)》中,城市公厕将在2018年底力争完成总任务量的60%,2019年底力争完成总任务量的80%,2020年底全面完成总任务量。到2020年,泸州市将完成567座以上新城区、老城区公厕的新建与改造任务,完成423座以上乡村公厕的新建和改造任务。
同时,泸州将加快改造城市老旧公厕,特别是旱厕和设施老化的公厕,严禁随意拆除城市公厕,确因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原因需要拆除的,遵循“拆一补一、就近建设”的原则严格审批,不能减少现有公厕数量和建筑面积。我市还将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扶贫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等,推动乡村厕所建设和改造。重点完善旅游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场所、集贸市场等厕所建设。
在交通厕所建设方面,到2020年,泸州将完成现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8座厕所、加油站43座厕所的新建与改造任务,完成汽车客运站、水路客运码头、铁路客运站、机场等32座以上厕所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在景区景点厕所建设方面,到2020年,将完成全市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集散中心等110座以上旅游标准化厕所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完成全市其他旅游景区192座以上标准化旅游厕所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其设计、建设与改造要与当地文化元素、地域特色相融合。
公厕是酒城泸州的文明窗口,小小的厕所,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提高了卫生意识,提升了文明程度。“厕所革命”的持续推进,不仅仅只是相关部门的齐抓共管、探索创新,还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共建,共同维护良好环境,让其照亮酒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新报记者 刘泰承)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