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1-04-02
“简州一座塔,离天一丈八。遂宁一支鞭,伸手摸着天。内江有座钟鼓楼,半截还在天里头。”这段民谣曾在民间广泛流传,描述了川南地区几座城市在过去岁月中的标志性建筑风貌——
有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在县署大门前(现市中区政府,钟楼饭店外路口)“筑台卷洞,上构重楼”,名谯楼(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天顺六年(1462年)至万历的150年间,先后二毁二修。崇祯年间(1634年)续修,“楼下有门为通道,楼上悬钟定昏旦。”又称钟楼。甲申年间(1644年)楼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楼三级,高数寻。”为邑胜景。嘉庆十四年(1809年),“谯门顷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次年4月兴工重建,冬至落成,规模宏伟,有佳于前。光绪年间毁于火,复修为单檐层构。
1945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胜利,内江县(现东兴区、市中区)拆谯楼北迁100米,沿用部分旧有木材、石,并由乡民募资奠基建钟鼓楼,其设计制图由时任县长的黄希濂(学建筑)亲自担纲。
建成后的钟鼓楼坐北朝南,尖顶筒瓦、翼角,楼基为正方形,条石筑砌,南北拱券设门,边长5.7米。二楼以上为砖木结构,木质楼面,共7层,每层开方窗,逐层内收,木梯90余级,层均面积16平方米,通高29.7米。这在当年,已是城区内最高建筑。
进入钟鼓楼,一楼墙体上镶嵌有孙中山、蒋中正、冯玉祥、张群、邓锡侯、孙科、黄希濂等民国要人楹联、题记等石刻14幅,大多是关于振兴民族、传统礼仪、庆祝抗战胜利及修建、维护条约等内容。据了解,这些石刻原存放在“中正堂”内,这幢大楼被拆除后,石刻便移迁于此。
内江市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王春艳介绍说,钟鼓楼建筑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是研究近代抗战前后内江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的“袖珍博物馆”和城区中心地标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目前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四方块”建设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具有悠久历史的钟鼓楼就位于其中。据我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贺斌介绍,“四方块”建设改造工程完成后,钟鼓楼周围将是一个配套设施完整的“文化广场”,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脉的“袖珍博物馆”将存留下来。(完)熊永志
编辑:马庆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