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烙”出甜城!这名90后画师携宣纸烙画“走”进18个国家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11-29

  以铁为笔,以火为墨,方寸之间绘尽万象。

  烙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烙铁在木板、宣纸等材料上作画,立体感强,颇有韵味。在推广烙画技艺、研发烙画产品方面,90后画师陈昊不遗余力。

  近日,陈昊在自己的工作室创作烙画。他轻拿烙笔,随着一次次手起笔落,一朵荷花渐渐呈现出来,线条流畅,简洁明快,栩栩如生。

“烙”出甜城!这名90后画师携宣纸烙画“走”进18个国家(图1)

陈昊在创作宣纸烙画

  陈昊是甘肃人,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专业学习国画。2016年,原市中区伏龙镇(后伏龙镇并入凌家镇)牵头成立市中区汉安烙画农民专业合作社,挖掘、复兴、推广当地传统烙画文化。但烙画技艺在当地几近失传,谁来画?谁来教?这是个问题。

  就在这时,绘画技艺过硬的陈昊与烙画结下不解之缘。他受邀担任专合社技术总监兼艺术顾问,在牵头创作烙画的同时,对留守及残疾妇女开展烙画培训。

  手里的画笔从毛笔变成烙笔,陈昊坦言自己最开始并不适应。烙笔笔头固定,相比毛笔,无法一笔绘就生动的效果。且当时的烙笔无法调节温度,创作过程中越烧越烫,极不好掌握,甚至还有烫伤的风险。

  如何用生硬的铁笔头创作出生动的作品?陈昊相信,熟能生巧。

  连续一个多月时间里,陈昊都在和烙笔“较劲”,反复尝试,不断揣摩,一边创作,一边适时调整温度和力度,并结合实际摸索合适的创作技法,最终绘制出自己较为满意的烙画作品,“它不像毛笔能够一笔成形,我就多晕染几笔,这些方法都是试出来的。”

“烙”出甜城!这名90后画师携宣纸烙画“走”进18个国家(图2)

陈昊创作的烙画扇面

  熟练掌握烙画技法后,陈昊开始为留守、残疾妇女培训。

  “将专业词语最大限度通俗化,让大家更容易理解学习。”为了更好地教学,每次开课前一晚,陈昊不仅要准备好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还要在心里默默用通俗语言将上课内容“演习”一遍,确保大家听得进、听得懂。

  画烙画不只是简单地临摹笔法,更要有绘画和创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将这门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在教学过程中,陈昊并不急于求成,从静物写生、素描等基础教起,扎牢基础后教授国画、烙画,一年多下来,学员基本能够独立创作烙画作品。

  截至目前,300余人通过陈昊的耐心教授,不仅掌握了一门就业技能,更认识、了解了烙画艺术。

  现供职于专合社的专职画师尤丽双是陈昊的学生之一。2016年,她接受了烙画培训,从没有稳定工作到如今月入三四千元,她对陈昊的耐心教授充满感激。“他专业过硬,教学耐心,为人热情,不管什么时候我们有问题请教他都是及时解答,力所能及地为我们提供帮助。”她说。

  热衷于烙画创作的陈昊,这几年创作了一些烙画工艺品,张大千美术作品、内江本土人文及自然景观都是其创作素材。“烙画作为文创产品、旅游产品,若能将非遗技艺与本土特色结合,定能更好地打造内江文化旅游名片。”他介绍,作为外地人,自己一有时间就常到内江各标志性景观点写生,渐渐将景观风貌熟稔于心,成为其创作过程中不竭的灵感源泉。

“烙”出甜城!这名90后画师携宣纸烙画“走”进18个国家(图3)

陈昊创作的烙画山水作品

  他创作的工艺品,作为内江文化交流产品走出内江,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去年,陈昊创作的宣纸烙画被作为文化交流名片送到了18个国家。

  宣纸烙画,是陈昊引以为傲的作品。

  内江传统烙画以木板为材料,呈现形式单一,且不方便携带,这大大限制了其艺术表现力和市场推广。

  市场化的艺术更具强劲生命力,相比木板,宣纸作为烙画材料有其特有优势。国内已有宣纸烙画作品,但如何创作,只得自己摸索。

  在烙笔面前,宣纸显得极脆弱,对烙笔温度和绘画力度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绘制工笔类烙画时,因其线条精细,勾线时必须做到对温度、力度的绝佳掌握,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烧焦、烧穿,或因温度低力度小而导致线条断开不流畅。

  一遍遍地练习、摸索后,陈昊熟练掌握了宣纸烙画技艺,并探索将彩绘融入烙画,在保留烙画的特有立体感和肌理感的基础上,使其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烙”出甜城!这名90后画师携宣纸烙画“走”进18个国家(图4)

陈昊创作的彩绘烙画

       从陌生到游刃有余,自接触烙画以来,这项艺术不仅成了陈昊的工作,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天,他都雷打不动地坚持练习烙画,并持续探索创作新产品,努力让更多人认识烙画、了解烙画。

       在发扬光大汉安烙画事业中,陈昊的努力有目共睹。2018年,陈昊获评“优秀甜城工匠”。2020年,他又获得“内江市优秀民间手艺人”称号。(来源:最内江   图文:陈莉萍)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