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古蔺:乡贤老袁和乡亲们的“土味”广播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1-22

   “大家好,熟悉的‘老袁广播’又来了,我还是有问必答的袁志成,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用好政策、科技、品牌的力量,来为我们村的富硒大米加把劲儿……”傍晚时分,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桂香村的“老袁广播”又响了起来,那“土味”十足的声音伴随着山间流淌的云雾,飘到村子里的角角落落。

微信图片_20221122093826.jpg

  “老袁的广播说的是地方土话,他给我们讲上级政策我们听得懂。”“老袁广播现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上级政策都是他为我们解答。”“老袁广播做了几十年,感觉离不开了。”11月17日,笔者走进桂香村,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全国劳模袁志成和他的“土”广播。

  有问必答,用“嘴上”工作助力乡村发展

  袁志成为什么对富硒大米格外上心?这还得从他的走访说起。“老袁,我打算发展点稻田养鱼,但第一次尝试,在这个养殖技术和政策支持上我还有一些疑问和顾虑……”“老袁,我们村的富硒大米很有特色,但是在品牌和口碑上还得下点功夫……”从下午一点到三点,桂香村村民付至强和付之元把发展富硒大米的一些疑问和想法向袁志成和盘托出。

微信图片_20221122093853.jpg

  “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要把群众的担心变成想干事的信心,我就想搞个‘有问必答’,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讲清楚说明白。现在,很多的村民就对发展富硒水稻产业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2022年,桂香村已发展富硒水稻3000亩,实现了1440万元收入。“产业是起了步,但不少年轻人还想发展稻田养鱼来增加收入,这些不到左邻右舍去了解是不可能知道的。”袁志成说。

   把大家的想法收集了,袁志成要做的工作就是向街道、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寻找解决答案,最终,这道广播“大餐”就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还是熟悉的味道——所有内容都来自群众的身边事,开门见山,见人见事回答问题。“今天付至强、付之元说想发展稻田养鱼,你们最担心就是技术问题,我请街道办帮着联系了,现在德耀镇凤凰村、龙山镇向田村已经很成功了,县上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大家不要担心,村上也会组织大家到德耀取经,都可以积极报名参加……”

微信图片_20221122093901.jpg

  下午六点,四十分钟的自问自答“龙门阵”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是村上群众顾虑最多的,作为一个老人,我非常愿意多做一点‘嘴上’工作。”结束了一天的广播,袁志成乐呵呵地说。

  大山深处的坚守:“会一直播报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

  左边播报播音,右边整理稿件,在一间30平方米的广播站里,袁志成在撰稿人和播音员之间随意切换。“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明天我们不见不散。”在完成播音后,袁志成起身整理好办公设备,依次摁下关机关灯按钮。浓浓的暮色中,广播站的灯灭了,意味着一天的工作便圆满画上句号。

微信图片_20221122093906.jpg

  “老袁广播站”的“前身”是“夫妻广播站”。29年前,37岁的袁志成开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广播站——“夫妻广播站”。29年后,袁志成已经被人们亲切地叫做“老袁”,他的广播站也被人们习惯叫做“老袁广播站”。“播大家想听的,听大家想播的”“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共建者”是袁志成笃定的办站理念。

微信图片_20221122093910.jpg

  乌蒙山深处,从田间到广播间,那通达的公路,弯弯的田坎,袁志成不知走了多少次;那或大或小的按钮,开开关关,表面已磨去了颜色。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在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里,袁志成像一位拼图人,执着地收集着群众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思想“碎片”,为推动家乡发展的美丽蓝图贡献着力量。

  “播音播了这么多年,辛苦吗?”“辛苦啥,这是最好的时代,有的是劲儿呢,只要乡亲们还想听,还想问,我就会一直播报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袁志成回答十分坚毅。

  是的,“老袁广播站”不仅仅是袁志成一人的广播,更是桂香村所有父老乡亲们的广播,大伙儿一直以来的支持便是袁志成不遗余力办好广播站最大的底气。

  人物介绍

  袁志成,金兰街道乡贤人士、“老支书工作室”导师、金兰街道原桂香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全国劳模。自广播站开办以来,袁志成已致力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29年。(汪邦坤 刘汉中 蔡琳 易铭)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