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泸州有位医生“武松”,十年来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打虎”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5-08

  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故事,民间流传上千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有一位“武松”,十年如一日坚守重症监护室(ICU),顽强地同 “重症猛如虎”搏斗,让一个个“坏消息”变成“好消息”!

冲击:一次从“悲”到“喜”的突变

  一间病房内,病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身体连着许多根救命管道。各大医院都设置了重症监护室,这是一处离死亡最近之地,也是生命之光重升的地平线。

  10年前,伍松正是风华正茂,“前脚”迈出西南医科大学校门,“后脚”就跨进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科室里绝大多数是女护士,伍松是为数不多的“男丁格尔”。一袭白衣、一副眼镜,坚毅的表情,文质彬彬,虽然少了点“武二郎”的威风,他却常被患者家属认为是医生。

武松1.jpg

  身处特殊环境,伍松经历许许多多从“坏消息”变“好消息”的惊喜!每当回想起往事,伍松总忘不了“第一次”:

  “刚上班没几天,有一对年轻夫妻遇到严重车祸,送到医院时丈夫基本确定死亡,妻子颈部静脉大出血休克,生命垂危。”伍松回忆,当伤者亲属把二人送到医院时,身边还有一个3岁左右、泪眼汪汪的小男孩,“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孩子已经失去了父亲,就不能让他再失去母亲,经过20多个小时抢救,女子终于转危为安。”

  病人起死回生、全家人悲喜交加的情景,紧紧地定格在伍松的脑海……

成长:一身点燃患者希望之光的本领

  第一次抢救便创造奇迹,伍松更加坚定:医生“打虎”不能靠勇气。从此,伍松孜孜不倦地钻研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只要有空就会对病患资料复盘,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回家翻书或上网查阅。几乎天天如此,伍松自嘲患上了“强迫症”。“一个问题没搞懂之前,思考力都会集中在这上面,当天的问题尽量当天找到答案。”

  日积月累地学习,伍松俨然成为“半个医生”。每次抢救时,伍松都会适时思考,推断下一步可能的治疗方案,然后将病人的参数汇报给医生。很多时候,“小护士”和“大医师”的方案竟然高度一致!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ICU护士,不仅要会沟通、会护理,还需要具备“临床思维的逆向思维”。“我们护士的工作扎实一些、专业知识多掌握一些,患者的生存几率就会更大,医生的负担和压力也会更小,医护相辅相成。”

武松2.jpg

  众所周知,ICU护士的护理比普通病房繁琐,不仅需要了解各种疾病,使用更多的医疗器械,操作也更复杂。ICU配备的ECMO(体外人工膜肺,俗称叶克膜),不仅大部分科室没有,能熟练操作的医护人员也为数不多,而伍松就能熟练掌握这支“打虎棒”。

  “我们曾经接诊过的患者小薇(化名),因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病毒进入心脏,心跳微弱,全身灌注严重不足。”一场病房“打虎”及时上演,科室使用ECMO这项技术给与心肺功能支持辅助。“治疗过程中,尽管她的心功能指标很低,但我们在体外为她搭建了‘临时心脏’,为病人转危为安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小薇获得重生,大家都兴奋不已,伍松暗下决心:“凡是科室引进新的治疗设备和手段,我要用最快速度学会。我们多学会一份本领,病人可能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亲情:一副唤起求生欲的最好药方

  在ICU,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生离死别,但也有一些场景让伍松感动至今。

  “爸爸,千万不能放弃,一定要听医生和护士的话,好好配合他们治疗。”2017年6月,ICU住进一位年过七旬的舌癌晚期患者,化疗后引起多种并发症,呼吸变得困难。女儿叶女士一遍遍地呼唤他,为他鼓劲加油。

  “我已经卖掉成都的一套房,全部用于父亲的治疗,我舍不得父亲走。”伍松和医护人员正在精心制定抢救和治疗方案时,听到叶女士的话,都被叶女士的孝心感动。尽管老人家不能说话,似乎也感觉到了女儿的决心,一声不吭地集中精力配合治疗,将生的希望托付给医护人员。一个月的“打虎”行动,老人经历多轮抢救后,病情逐渐好转,最后奇迹般康复出院。

武松3.jpg

  十余年护理,伍松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亲情的关爱和患者的求生欲,才是最好的药方!”

  每月平均20个工作日,一半白班,一半夜班,每逢节假日,往往是ICU最忙碌的时候。“我从2013年上班至今,只有2017年休息了一个完整的春节,因为那年女儿刚出生,护士长强制我休假。”

  伍松回忆刚上班那会儿,有些患者家属会“嫌弃”他是个男护士,毛手毛脚,不放心让他扎针、护理。如今,伍松在ICU已小有名气,不少患者或家属会点名让他护理:“小伍专业水平高,我们放心!”

(来源:健康西南 文/路霞 陈猛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