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七旬红军后代胡敬华:二十八载讲述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12-20

  胡敬华,男,汉族,1947年3月生,中共党员,红军后代,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长征街社区退休干部,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河船工号子”和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玩意儿”主要传承人。

  自1995年开始,胡敬华长期为太平古镇居民群众、过往游客义务表演“赤水河船工号子”“老玩意儿”节目和讲红军故事,在帮助他人的过程致力于太平古镇红色文化传承和保护。他用二十八载、一万多个日夜的坚守,宣传红色文化,守护古镇居民,帮助来往游客……

胡敬华参加“德耀酒城·学先进模范·树文明新风”先进模范事迹巡讲活动.jpg

  一条板凳践初心  二十八载讲述红军故事

  “古蔺县太平镇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二渡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让太平镇百姓从最初的害怕变为衷心拥护。红军二渡赤水时,当地船工主动把船划到渡口,老百姓也把自家门板拆下送到赤水河边,帮助红军搭浮桥顺利过河”。一位白发苍苍、有着长长白胡须的老人,在一个带着古色、布置简朴、挂着一圈老旧的竹制纤绳、有着磨得发亮的四方桌和长凳的小院,为过往游客讲述着红军故事。他,就是胡敬华。

胡敬华父亲留下的银元.jpg

  “这张磨得发亮的四方桌已经用了七十多年,是我父亲留下的,我自己改造后为过往游客讲红军故事……”寒来暑往,胡敬华就在这张磨得发亮的四方桌后面向大家讲故事,从父亲胡道财中枪弹讲起,接着就是黄陂镇青年投军、湘江血战的残酷、飞渡乌江的悲壮……从父亲讲到江明万老红军,讲到自己十六岁进船队后经历的社会变迁,讲到自己对党的感情,胡敬华一讲就是二十八载。

胡敬华讲红色故事的小院.JPG

  胡敬华是红军战士后代,他的父亲在一渡赤水时负伤,最后留在了太平镇。胡敬华的家在太平古镇边缘离四渡赤水纪念碑最近的地方,是古镇旅游要道的必经之地。“古蔺县太平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中的二渡、四渡重要渡口。很多游客对发生在古镇的故事非常好奇,但无从了解,胡敬华老人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在古镇义务为大家讲红色故事。刚开始,家人、亲朋好友都觉得他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多久”,太平镇长征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杨梅说。

  胡敬华通过走访年迈老人和查阅存书等各种途径收集发生在太平古镇的红色故事,最终客观、真实地完善了《三块银元传家》等红色故事20余个。他28年如一日,为22万余人义务宣传长征精神,持续唱响“赤水河船工号子”。在胡敬华身上,展现出的是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精神,打破了一声声质疑。

  “一头苍白的头发、洪亮的声音、讲到父亲时偶尔闪动的泪花,让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一个个年轻的红军战士在战火中冲锋、在雪地里匍匐的景象,很感激先烈们付出的一切,当下的我们更应珍惜,为建设我们的国家付出更多的努力”,游客刘先生听了胡敬华的讲述后说。

胡敬华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jpg

  2017年,胡敬华被四渡赤水干部学院聘请为讲师,无偿为培训班学员讲述红色故事。76岁的胡敬华忙碌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太平古镇各个角落、自家院子里,常有人问他:“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要讲多久?”胡敬华如是回答:“父亲为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只要我还讲得动,我就会把我父亲的故事继续讲下去,把太平渡的船工号子继续唱下去,把长征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现在,培养“赤水河船工号子”和无偿讲红军故事的下一代传承人在胡敬华生活中变得尤为重要。胡敬华表示,接下来,他将成立胡敬华工作室,组建由红军后人、专家学者、百姓名嘴等为骨干的红色文化传承团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诠释注入新的发展力,让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绽放出新的光辉。

胡敬华在太平渡为川北医学院学生讲红军故事.jpg

一生坚守耀初心  28载守护红色文物

  “我的父亲原籍江西,他跟随红军部队辗转到古蔺,因为在一渡赤水时负伤,最后留在了古蔺县太平镇。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有着深入骨髓的感情。”胡敬华介绍太平古镇时对游客说道。

  太平古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上的红军临时医院、总指挥部旧址、红军银行等建筑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1995年,胡敬华从古蔺县太平农机具厂退休后,到太平镇胜利街社区(现太平镇长征街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担任居委会主任期间,胡敬华非常重视太平古镇和太平渡遗址的保护,他发现很多古镇居民想要保护但不知道怎么保护,常常出现私拉电线和改建不当等行为。这一现象让胡敬华焦虑不安。

  “一些居民很重视保护问题,但有一些人不那么重视,只想着改建,这就是一个矛盾。”胡敬华面临的问题也变成了两个:一个是解决怎么保护的困惑,另一个是怎么做通想要改建居民的思想。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景象:不管天晴还是下雨,胡敬华都挨家挨户走访古镇居民,询问古镇居民对古镇保护的意见、困难,并小心翼翼地用笔记本记下。做这些事情,需要很大的毅力,最难的是居民的思想问题。比如,有一户居民思想很难做通,坚持要改建,胡敬华就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解决这个难题。“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没有什么高明的方法,就每天去他家里坐坐,讲一点红色故事,讲讲国家的政策,每天都去坐几分钟”,胡敬华说,就是用这样的“笨办法”做通了许多古镇居民的思想工作。

胡敬华在太平古镇景区表演船工号子.jpg

  后来,胡敬华又亲自走访到毗邻的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参观学习保护经验。胡敬华根据收集的群众意见,先后向政府提出对古镇景区进行维护的建议40余条。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太平古镇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来到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听胡敬华讲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级党委、政府对太平古镇的保护开发力度也越来越大,居民的家园建设得越来越好了,胡敬华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腔热血映初心  二十八载传承红色文化

  “哟哦,当年嗨,工农红军,嗨哟嗨,嗨哟嗨,四渡嗨,赤水哟,嗨哟嗨,嗨哟嗨,赤水河是光荣的河,赤水河是胜利的河……”这是胡敬华常给游客表演的“赤水河船工号子”。

  “赤水河船工号子”和“老玩意儿” 是一种历史古老、流传广泛的音乐形式,为广大基层群众喜爱。但是,随着木船运输和职业船工退出历史舞台,“赤水河船工号子”和“老玩意儿”面临传承人缺失、后继乏人的艰难窘境。“太平镇的许多居民都喜爱听‘赤水河船工号子’和‘老玩意儿’,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研究者,但是会唱的人大部分都年迈,年轻人也没有学习的意识,胡敬华在船队呆过,声音洪亮,是公认的喊号王,又是个热心人,于是就有很多居民请他挑起这个传承和传唱的重担”,太平镇一名干部介绍道。

太平渡口.jpg

  面对居民的请求,也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下来,胡敬华响应了社区居民呼应,他明白要想“赤水河船工号子”和“老玩意儿”能被更好地传承,首先就要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得懂、学得会、喜欢上。于是,通过数年摸索,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良传承,将红色文化同传承数百年的船工号子、“老玩意儿”结合起来,在保持腔调曲调不变的前提下,把发生在太平古镇的红色故事融入进去,把照耀中国历史的红军长征精神融入进去。把实用劳动唱腔逐渐转变为民间表演艺术。胡敬华找到了一条让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的道路,让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传承和学习中。

  胡敬华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义务表演“赤水河船工号子”和“老玩意儿”节目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来古镇的游客收获更多文化体验,也让更多人了解太平古镇的红色文化。在胡敬华一行人的长期努力下,古镇旧语换红色新声,红歌在太平古镇里引起强烈回响,给太平古镇增添了一抹亮色。

太平古镇.jpg

  “2020年,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21年3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因病瘦了20多斤,但胡敬华的声音依然铿锵有力,“我要起到一名‘中国好人’、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把红色故事讲生动,船工号子喊起来,榜样精神传出去!”

  在一个位置,讲一段故事28载,让更多人接受精神洗礼,一头白发终不悔,胡敬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古稀共产党员的新时代责任担当。

(供稿单位:古蔺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