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守牢耕地红线 护好沃土良田 |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保护耕地纪实

头条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2-27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守耕地保护红线,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牵头抓总作用,从耕地保护的全链条进行系统谋划,创新管理,“压实责任、规划管控、用途管制、盘活利用、整治修复”多管齐下,书写耕地保护大文章,努力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的沃土。

织密耕地保护“责任网”

  冬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田地里,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党支部书记李义辉,一早就去田里巡视了一圈,并随手将情况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本,方便回去后将巡查结果登记在册,如果发现有破坏耕地的情况还要第一时间上报。自从今年拥有了凉坳村“田长”这个新身份后,李义辉书记每周都要去田里逛一圈,“巡查的时候发现有人在破坏耕地,要第一时间出来制止他,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免耕地遭受进一步破坏。如果发现田地里没有种粮食、蔬菜而是种其他的,或者撂荒的,要对农户进行及时劝导,让大家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是我们的职责。”

  像李义辉这样的村干部属于村级田长,往上还有乡、县、市级田长,往下还有社网格员。今年,泸州市大力推动“田长制”,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市级田长,14名市领导任副田长并分工负责7个区县。全市已设立区县级田长15名、副田长170名;乡镇级田长237名、副田长942名;村级田长1223名、社网格员14981名,构建起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监管。7个区县已出台田长制实施方案,各区县正建立田长制配套制度、工作手册、宣传资料,古蔺县正探索构建“智慧田长”管理系统,已完成相关基础工作。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善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制度,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将耕地保护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将耕地保护纳入专项督查,发送提醒函、通报、简报,以“发点球”方式督促推动区县对耕地恢复补充等重点问题进行整改。

  “白米饭呀,玉米面,一餐不吃,心慌慌;八不准呀,记心里,耕地红线不能碰;守护它呀,共参与,耕地保护践于行,我们大家齐努力”。在泸县太伏镇照南山村的秧田里,《耕地保护之歌》被村民唱响。耕地保护的特色宣传活动在全市热火朝天地铺开。近年来,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传统报刊+新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公交车、高速公路站口、田间地头、村社活动场所、办公场地都有耕地保护的宣传标语、视频,还推出手机彩铃视频强化引导,营造了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浓厚氛围。

  耕地保护,人人有责,守护好“口粮田”,才能“端稳饭碗”,正在成为由上到下的共识。

土1.jpg

划定规划管控“作战图”

  国土空间规划是城乡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目标任务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地上图”。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空间规划科负责人雷可介绍:“我们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优化了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将不利于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和非耕地调出永久基本农田,将89%的稳定耕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确保数量达标、质量可靠。最终全市实际划定耕地保护面积469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1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此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也在紧锣密鼓开展,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践行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发展理念,依托中心镇、中心村,聚优势补短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避免多点多面发展导致资源浪费。目前已完成30个乡镇级片区规划和29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同步形成相关专项规划成果,统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下好节约集约“先手棋”

  5月30日,泸州市首批“标准地”模式出让工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成交,该批次土地共4宗459亩,精准保障了泸州国家高新区高端装备和智能终端制造产业项目。此举开启了全市工业类用地供应新模式,在精准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做到了土地节约集约用地。

  此外,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动“亩均论英雄”“混合用地”改革试点,推动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并出台《产业园区工业(仓储)标准厂房产权分割意见》,支持企业低效用地盘活,促进产业集群、用地节约集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实施耕地保护,要从源头上节约利用土地,遏制‘宽打宽用’占地行为,拧紧‘流出阀’,以更少的土地投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我们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将有限资源要素向优势项目集中,优先保障各级重大项目、优质产业及民生基础设施用地。严格用地准入,强化源头管控,规定新增建设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相关规划,严格执行国家禁止用地和限制用地目录。细化节地管理,以用地定额为抓手,严把用地预审关,规定凡耕地占比超过50%的项目必须开展现场踏勘专家论证,减少耕地占用,从而对用地规模进行精准控制。”

  按“节约优先、利用优先”原则,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拟定《泸州市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5年)》,计划通过三年多的时间,完善“三大平台”,用好“三大政策”,实施“三大工程”。坚持“凡用地、先挖潜”,严格落实增存挂钩。今年以来,已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1.25万亩,盘活利用闲置土地0.48万亩,获得300亩规划计划指标奖励。

  “还是国家的政策好呀,拆除了闲置的、破旧的宅基地,不但让我们得到了拆旧补偿款,复垦后的耕地还归我们,可以种粮食。”“改善了村容村貌,环境更好了。”……在合江县榕山镇金永安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补偿兑付现场,村民们拿到拆旧补偿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制度建设为抓手,以项目现场管理为着力点,在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方面下足了功夫,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城乡统筹和耕地保护。

土2.jpg

打好问题整治“攻坚战”

  今年11月,随着大型挖掘机械进场施工,位于合江县大桥镇留学堂村丁某擅自占用耕地修建的453平方米的违法建设被依法拆除,恢复耕地304平方米,其中基本农田164平方米。在拆除行动前,相关执法部门工作人员曾多次上门指出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并责令整改。

  为守住“泸州粮仓”,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保持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高压态势,通过“天上看”+“地上巡”,从严推进土地卫片执法,着力对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动真碰硬,压实监管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出台“四个一律”要求,探索设立村社巡查员,采取“月通报”“发点球”方式,持续推动违法用地和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对执法发现虚假整改的问题线索及时移交,从严追责问责。2021年以来,全市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29宗,已问责处理85人。

  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执法监管,按照卫片执法“月清、季核、年度评估”要求,积极推进违法用地整改,目前全市的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占耕地比远低于国家和省问责标准。同步推进专项整治,会同农业农村、林业竹业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按照《泸州市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扎实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完成“非农化”问题整改6639亩,超省下任务数4个百分点;恢复补充2021年“非粮化”耕地6.04万亩,恢复补充率103.5%;完成59个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自查整改,146个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排查整治。2021年国家耕地保护督察反馈我市6个类别102个问题,已申请整改销号100个;已完成全市顶风违建项目整改99个。

  实施强力的执法管理,采取强硬的执法手段,不让乱占耕地行为有存在的空间,是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有效实践,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守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做好耕地保护大文章,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笔耕不辍、创新不止。

(来源:泸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永鑫

2569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