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7-19
“如果没有去年政府10万元的‘创业贷款’政策扶持,我今春就不可能成为拥有近40个蔬菜大棚的蔬菜种植能手,我今年的不可能从早春菜种植中获得30万元的收入。”7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胜利村6组返乡青年农民曾方林,一边为大棚里的二茬豇豆藤蔓捆绑绳子,一边欣喜地说。
瞄准空档 好政策扶助种大棚蔬菜
走进曾方林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基地看到,虽然已是盛夏,但揭去了薄膜的大棚里,第二茬种植的豇豆、白菜、黄瓜长势喜人,有的花开满树,有的已果压枝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景象。“今年是第二年种植大棚蔬菜了,早春就靠着38个蔬菜大棚,就卖了30万元。这多亏了国家‘创业贷款’好政策,不然我根没有底气回乡种菜,尽管合面镇还无人种植大棚蔬菜。”曾方林说。
曾方林在绑扎豇豆
合面镇胜利村是纳溪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与江安县、叙永县接壤,但村里地势平整,土地肥沃。近年来,虽然合面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胜利村由于距离集镇远,村民在种植上都是以水稻等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更没有一个人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包括合面集贸市场上的返季蔬菜,都是菜贩从外面批发而来,既不新鲜且价格贵。
2019年10月,在外打工且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多年的80后青年农民曾方林毅然回到村里,流转了40余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曾方林说,他们选择回乡种大棚蔬菜,是因为大棚蔬菜能保证一年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且不会受炎热和寒冷天气的影响。
然而,当年11月,曾方林开始搭建大棚时,虽然流转的土地已平整好,但由于原本计划的竹子大棚改为钢管大棚后,资金上出现了压力,导致仅搭建不到15个大棚时就停工。正当曾方林为筹集大棚资金犯愁时,合面镇创业办人员带着纳溪区农商行的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大棚基地,为曾方林办理了10万元“创业贷款”,及时解了曾方林燃眉之急,38个大棚才得以建成,确保了冬季菜苗按时移栽进棚。
绿色种植 订单销售成就“蔬菜大王”
“曾老板,明天学校食堂所购买的西红柿、黄瓜、丝瓜4类蔬菜所需数量又发你微信上了,你早上按时送过来就行……”
如今,每天下午是曾方林最忙碌的时候,他要逐一按照微信上订购蔬菜的单子安排工人采摘,每天销售的各类蔬菜都在1000斤以上,且都是为企业、学校和机关的食堂或村民家中的红白喜事配送。“我的大棚菜全是配送,缘于采用‘绿色防控’种植,市民更放心。”
曾方林在分拣西红柿
在曾方林的蔬菜大棚里,笔者发现,棚里每隔十多米就交叉悬挂着一张张沾满小虫的黄板,棚中央立着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曾方林说,时下正是蔬菜虫害多发季节,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不需喷药,还节省人工,让蔬菜也更安全。
曾方林告诉笔者,所谓“绿色防控”技术就是以物理、生物防治对蔬菜病虫害实行有效的防控,彻底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灯+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是“绿色防控”的四大法宝。灯就是频振式杀虫灯;板是利用害虫趋色性的黄色粘板;性诱剂杀虫是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引诱雌性昆虫进入诱捕器。“灯+板+性诱剂”这三种物理方法就能使害虫减少一大半,再使用生物农药就完全能够达到绿色种植目的了。“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绿色防控’带来的更大好处是提高了蔬菜安全系数,有了‘品质’,‘订单’就来了。”
曾方林告诉笔者,他的大棚蔬菜品种,都是通过精心安排、循环种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出售,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既顺应市场需求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目前的销售价格,今年我的40亩蔬菜大棚,通过四季循环种植,预计获利在50万元左右。”(周超文 文良旭 文/图)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