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3-11
“哞哞哞……”3月9日,走进泸县海潮镇小白村肉牛养殖户刘有银的养殖场,远远地便听到牛舍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牛叫声。
宽敞的牛舍内,一头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吃着饲料。刘有银和管理人员正在牛圈里忙着清理牛舍、添置草料、观察牛的健康状况。
刘有银(右一)饲养牛
“这些从吉林省购买回来的几百头西门塔尔牛可是我的钱袋子。你们看,我养的牛毛色光鲜亮丽,体形强壮,肉质鲜美。”刘有银一边喂牛一边讲起了他的“养牛致富经”。
“酒厂里每天会产生大量的酒糟子、底锅水,酒糟中含有大量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素,如果直接扔掉的话,会造成环境污染。”刘有银经营酒厂已经28年了,在处理酒糟及废水时,他选择了自繁自养生猪。目前,他的生猪养殖场有能繁母猪30头,存栏肉猪400多头。
“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根据市场行情的调研,2000年,选择了体格大、抗病能力强、产肉性能好,市场广阔的肉牛。”刘有银说。
养牛之初,刘有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牛添饲料,清扫牛舍,还要观察牛的健康状况,不敢有半点疏忽。他还买来养牛的书籍,边学习、边实践,力求全面掌握了养牛技术。这些牛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一头头体格健壮,全身毛溜光滑。而如今牛肉的市场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刘有银的收入也年年攀升,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刘有银饲养管理牛
“我觉得养牛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按照现在效果来看,我们养1头牛10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纯利润。”刘有银说。经过两年的试点,刘有银已经摸索出养殖牛的经验,准备扩大规模。
2022年,小白村在招商引资中了解到刘有银有扩大规模的想法,而小白村有一个闲置的养殖场,双方搭成合作协议。刘有银以128万元盘下养殖场20年的使用权。“规模大且符合环保要求。”刘有银说。
“我们积极提供协调、创业培训等服务,刘有银入驻了小白村,帮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小白村村党总支书记王静介绍说。一是村民可以为酒厂订单种植高粱;二是盘活了闲置养殖场,村集体、村民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三是村民的高粱、玉米、稻草等桔杆变费为宝,成了养牛的饲料,解决桔杆禁烧难题。四是村民可以在养殖场务工,有务工收入,流转土地有租金收入。
“我在养殖场负责技术,1万元一个月,还有利润分红,也能够照顾家庭。”养殖场技术管理人员、来自牛滩镇的杨德辉说,他对份工作十分满意。他有着养殖经历二十多年,对防疫方面有自己的独到的技术。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这里务工,包吃住,每人每月3000元。”今年65岁的杨德全夫妇在养殖场负责清洁、牛饲料喂养。像杨德全夫妇一样,20多位村民常年在养殖场、酒厂务工。刘有银除了管生活、居住之外,每年向他们支付工资。
“是党的惠农政策,成就了我一番事业,我还要加倍努力,带领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刘有银说,“现在这里存栏560头左右,全部喂满应该有1000多头。”目前这些牛一年收益150万左右,全部都喂满了,收益在300万到400万之间。
工人师傅砍篁竹草,为牛准备饲料
“能够把废物变成宝的形式利用起来,现在加上国家政策扶持比较好,政策支持比较大,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发展一下。”泸县农商银行海潮支行行长黄毅抛来了橄榄枝。海潮镇与农商行海潮支行协商出台了“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刘有银可以获得低息的创业资金贷款。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海潮镇刘有银探索出了一种能够真正节约成本的“种植玉米高粱、水稻—产酒糟—秸秆喂牛—牛粪还田种养”循环模式。这种种养循环模式以高粱、稻谷、玉米酿酒产出的酒糟作为一种有机营养物质来喂牛(猪),不仅能够提升牛(猪)肉口感,还能提高牛(猪)的生长速度,然后又把牛(猪)粪当做有机肥还田,从而达到节本、增收的目标。
加工桔杆,作牛的饲料
近年来,泸县海潮镇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立“支部+合作社+能人”、“支部+党员+农户”模式,通过产业到户项目奖补扶持、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政策引导,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展种养殖产业,将种养殖业作为带动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图/曾佐然)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