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古蔺红色遗址获《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关注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2-26

  近日,《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刊发题为《让红色记忆"活"起来》文章,此文同步被四川党建网转载。

  文中,作者走进四川部分红色遗址所在地,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1.png

  其中,古蔺县太平镇红色遗址获关注。

2.png

  原文如下: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截至 2023 年底,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全省党史部门共普查到涵盖五四运动以来四川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红色遗址共10805 处。近期,本刊记者走进部分红色遗址所在地,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黄薇

       “还真的有红军石刻标语!”

       2023年5月8日,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巴中市通江县麻石镇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周诗航来到该镇土顶子村一处地点,清理掉覆盖在石刻上的杂草,“共产党不杀投降的官兵”的石刻标语映入眼帘。

经通江县文物保护中心“红色标语”调查组核验,确定标语为1933年上半年红四方面军红十一师政治部錾刻。

       针对长期以来红色遗址底数不清、管理分散、损毁较重、利用欠佳等问题,根据省委要求,2021年6月开始,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带领全省市(州)、县(市、区)党史部门用两年多时间,对全省红色遗址进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23年底,经过省、市、县三级党史部门上下联动,全省近千名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普查到涵盖五四运动以来四川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红色遗址共10805处。

3.png

红四方面军军训词石刻标语。供图/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

   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峥嵘岁月的见证。

挖掘——摸清红色遗址“家底”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红色遗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四川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建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遗址。

       “在此次普查中,我们按照《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所有的红色遗址进行普查。”省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

       在此次普查中,红色遗址具体包含哪些方面?

       《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第十七条给出了答案:见证红军长征、川陕苏区、抗日救亡、四川解放、川藏公路建设、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研发、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的遗址、遗迹和代表性实物……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西南部三河村,一座座黄泥垒成的院墙和低矮粗陋的土坯房,记录着当年的岁月。走进习近平总书记与干部群众座谈的吉木子洛家旧址,“火塘对话”的场景似乎重现眼前。

       在凉山州,三河村、火普村、“悬崖村”都是凉山脱贫攻坚实景展示点位,也是四川省红色遗址的组成部分。

       “在脱贫后的村庄旁保留彝族传统民居旧址,这样的红色遗址能通过新旧对比展示脱贫攻坚成效。”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王强说,为确保此次红色遗址的普查成果真实准确、完整科学,申报与审核需要经历一个完整流程。

       具体的申报与审核流程为:采取县级申报相关材料,市(州)级党史部门组织党史专家对相关文档进行初审,省委党史研究室再组织专家对全省各地上报的红色遗址进行全面审核,通过实地调查与档案、图书、文献、口述资料等互证的办法,严格核实每处遗址的相关信息。

       “我们以属地普查为主,每次都会确定红色遗址经纬度,拍下现场图片,整理好相关文字内容。”通江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强介绍,此次通江县共普查到红色遗址298处,居全省前列。谈起两年多来的普查工作,赵强说:“守护好红色遗址,是每一个党史人的责任。”

       翻开近期出版的《四川省红色遗址普查成果汇编(省卷)》,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专家在精选全省10%的红色遗址的基础上,又选出全省260处红色遗址进行汇编,主要包含各处红色遗址的位置、涉及重要党史人物或事件基本史实以及保护利用现状。同时,21个市(州)党史部门也将陆续推出《四川省红色遗址普查成果汇编(市州卷)》,使此次普查成果得以永久保存。

守护——为了更好地传承

       2023年11月3日,在儿子黄颖的陪伴下,93岁的黄殿铠来到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的中国两弹城——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看着院部旧址的一草一木,这位九院首任档案馆馆长十分感动:“就是这个‘味道’!你看,档案馆的窗户和其他楼的窗户是不一样的!”

       原来,为了方便当时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查阅资料,最大限度地增加档案馆采光,档案馆一层和二层均采用竖长条形的窗户,窗户与墙体差不多等宽,墙体的位置摆放书架,只要将资料从档案架上拿下来,就可以就着透过玻璃窗照进来的光线进行阅读。

       “之前,院部旧址的产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卖给了企业,部分旧址受到了破坏,加上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破败之处急需修缮。”对院部旧址的保护利用,黄殿铠等“老九院人”始终牵挂于心。

  2021年3月,产权移交当地政府,旧址保护和修缮工作开始稳步推进。据两弹一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贾鲁蓉介绍,当地坚持“修旧如旧、原貌恢复,原状展陈、精神传承”原则,在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两弹城”旧址群保护利用专章》,完成原院部办公楼、原情报中心、原图书馆等旧址的修缮加固和风貌复原。

       修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这里曾经是保密单位,找不到之前的设计图纸。我们只好通过对比相关图片,根据原有风貌,进行功能性布局的设计,对该加固的地方进行加固。”参与了院部旧址全程修缮工作的两弹一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大胜说,旧址修复根据已批复的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为保证修复如旧,找到多个厂家定制五金件、涂料等,选择更接近原貌的材质,尽可能地还原做旧。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院部旧址红色遗迹保护和利用状况显著改善,如今还在持续推进。1月29日,中国“两弹城”景区游人如织。在看完关于邓稼先事迹的视频介绍后,来自山东省莱州市的游客徐世玉非常动容:“‘两弹一星’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4.png

邓稼先旧居。图/黄薇

  一幢幢“红房子”、一处处留存的设施设备,见证着那段辉煌而难忘的历史。在全省红色遗址普查中,各地对红色遗址的保护也走向系统和深入: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紧紧围绕做好迎接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重点工作主线,一手抓景区提质增效,一手抓红色文化传承,进一步擦亮唱响“小平故里行”经典红色文旅名片;依托“五星”“红岩”和“红梅”等元素,自贡市以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为核心打造红色建筑群,营造出现代与历史交错之美。

5.png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供图/古蔺县委宣传部

发展——推动红色文旅连片成势

       “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在叙古高速太平收费站出口,道路两侧分别伫立着“会说话”的文化墙,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红色风景线。沿着高速公路连接线前往太平古镇景区,6公里的道路两侧红色氛围浓厚。

       “很震撼!游玩体验感比我三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更好了。”1月28日,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建带着家人驾车前往古蔺县,看到一面面文化墙浮雕把红军在四川境内辗转迂回的线路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十分感慨。

       当车行至二郎镇沿线,赤水河谷弥漫的不只是浓郁的酒香,还有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沿线的老旧房屋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院子围墙上装饰着鲜红五星。还有全新打造的九溪口渡口、奇兵广场……

       2019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站、四渡赤水战役重要转战地,泸州市利用太平渡、二郎渡、“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

       “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我们聚焦‘一园一带一区名镇名村名街区’规划,整合资金提升改造太平渡渡口、九溪口渡口等核心展示点,目前已完成25个项目。”古蔺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陈慧介绍,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当地实施“红色经典游线+骨干道路”联通工程,打造四渡赤水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推出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精品路线6条。

       为了让红色文化有形有态、可观可感,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古蔺教学点也下足了功夫。“古蔺新建了通景公路、红军广场、茶肆等配套设施,加强对岩桑沟兴桥的保护利用,我们将这里打造为新的教学点位,打造《毛泽东入川第一桥》《突围之痛——牺牲》等微党课。”教学点常务副校长黄启明介绍,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主题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学院自2022年改造升级后,将23个乡镇的红色资源串点成线、连片打造,形成多个教学点位,推出《抢渡赤水河》《开仓分盐》《二郎滩背水战》等特色课程。

       不仅如此,泸州市还规划百个红军长征村,建成纳黔、叙古等高速公路,新改建旅游公路,将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联动成片,构建古蔺县、叙永县“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

       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机,全省各地协调推进红色文旅连片成势。如今,甘孜州泸定桥核心展示区初具规模,丹霞小镇、石渠县十八军进藏集中展示园全面建成;阿坝州卓克基土司官寨、懋功会师重点展示园等项目稳步推进。

       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当下的红色遗址依然焕发着时代的生机。省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色遗址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在对红色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中所汲取的精神力量,将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来源:蔺州发布)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