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那个随风远去的厂子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09

  过去,泸州古蔺县有个众所周知,名噪一时,使人引以为豪的厂子,其响当当的名字享誉川南黔北蜀中大地,它就是地方国营古蔺县石屏磺厂。

  据《古蔺县志》记载:古蔺有47个乡有丰富的硫铁矿。解放后,硫磺生产有较大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蔺县财政曾有“靠磺吃饭”之说。

图片1.png

  石屏磺厂,建于五十年代,主要以硫磺生产为主,前身为重庆硝磺局属望鹤磺厂,始建于抗战时期。石屏磺厂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工人几人或十几人同住一窝棚,他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磺厂工人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甚至到逝去生命,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一直坚守在这磺烟弥漫的大山之中。

图片2.png

  第一次去石屏磺厂,大约是1983年的冬天,当时我还是个十多岁的小青年。

  来到石屏磺厂的当天,天上正下着小雨,我发现这个石屏磺厂,似乎比其它区(现在的乡镇)要热闹得多。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这里有着子弟校、医院、疗养院、电站、粮点、邮电所、信用社等单位。

  行走在石屏,街头路道满是泥泞,我的鞋底和裤脚贴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走动起来显得颇费力。极目远眺,只见周围大山,一片光禿秃,几乎寸草未生,显得甚为荒凉。偶有几棵草木,也蔫巴巴,半死不活的,就象是留给大山的一道道伤痕。

图片3.png

  当时的石屏磺厂,分为一工区、二工区、三工区、四工区,仅工人就有近两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逢改革开放,此时的石屏磺厂已几近衰退,但厂子的办公楼、厂房、家属房等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在此伫立遐思,仍可勾划出当年石屏磺厂工人热火朝天,顶风雪、冒酷暑,你追我赶的的动人场面。

  石屏磺厂的厂房和工人住房,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一间紧邻一间。房屋周围,种有一些因磺烟污染而长势欠佳的瓜果蔬菜。看着眼前这般厂景,让我联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故事影片《风暴》中,那些工人的工棚、住房杂乱无章,破烂不堪的景致,既感亲切又十分附有年代感。

图片4.png

  晚上,听厂里的一位大爷说:石屏磺厂建厂时,厂领导和工人都是由一些外地的技术人员和古蔺当地的人组成。风雨几十年,他们在这里工作、成家、生活、生孩,一代接一代,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把一生都献给了大山里的石屏磺厂......

  磺厂工人条件异常艰苦,开山、放炮、井下作业,钢钎、二锤、铁铲、箩筐......男女老少齐上阵,他们披星戴月,愚公移山,战天斗地,开垦出了磺厂的一片新天地。

  由于工作条件差,设备落后,工人们大多在恶劣、危险的环境中生产工作。有时,为了抢工期,完成任务,工人们吃饭都是在井下将就进行。晚上回到家,他们一身黑乎乎,脏兮兮,脚耙手软,倒下便睡着,有的工人因此落下了终身职业病。

图片5.png

  在那艰苦的岁月,石屏磺厂工人以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传统作风,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克服重重困难,默默无闻地支援着山区建设,硬是在这突兀的大山之中,建起了名振一方的先进标杆工厂来。

  石屏磺厂至改制前,厂区占地面积为20.8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3632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0263平方米,职工住房29059平方米。厂部设有硫磺生产、硫精砂生产、水泥厂、机修车间、曲酒厂、水电管站等10余个车间;有行政、党委办公室,以及财会、统计、劳资、安全、技术、总务、供销、人保、政工9个科室;还设有医院、疗养院、子弟校等,职工约1770余人。到改制时,石屏磺厂查明硫铁矿保有储量10944万吨,可采储量6542万吨,无烟煤保有储量21418万吨。

图片6.png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石屏磺厂走过了风风雨雨三十年的艰难历程,在改革的滚滚大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石屏磺厂工人在国家困难时期,也是祖国需要的时候,为古蔺的地方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辉煌历史,让人不忘!

图片7.png

  最近,参加“四川作家走进生态石屏感受山乡巨变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我又再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石屏。然而,以前那个家喻户晓,机器轰鸣震山响的石屏磺厂已销声匿迹,不复存在,过去的磺厂印迹已是荡然无存,踪迹全无。以前石屏磺厂华丽转身,成为了今天的石屏镇,让人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

图片8.png

  看,今日之石屏,一幢幢漂亮楼房,拔地而起,新颖而别致,装点出了石屏小镇独特的乡间品质,生态田原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放眼望去,四周山野,瓜果飘香,处处充满着绿色生机。宜居彝寨,热情好客的石屏彝家儿女,他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手捧美酒,欢迎远方客人到来......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我独自漫步在石屏街边。极目远眺,层层叠叠的山峦,生机勃勃,树木葱茏。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云雾缭绕似少女丝巾,围着翠绿山间漂渺,又恰似一幅水墨仙境图,悬挂于半空之中;被雨水湿润的田间地头,农人戴上草帽,挥舞锄头,辛勤而作,一旁农妇,手摘果实,笑声朗朗,洋溢丰收喜悦;老街两侧,堂屋中、屋檐下,男人女人,三三两两,怡然自得,悠闲地嗑着瓜子或玩牌游戏。

图片9.png

  傍晚时分,我们陶醉于彝族风情之中。

  来石屏雷火坪彝寨,首先就要感受彝家儿女热情大方,魅力四射的“拦门酒”。彝家美女的热情好客,触动着我们对彝家美味的视觉味蕾,对她们的“拦门酒”来而不拒。两碗酒下肚,借助酒兴,大家摩拳擦掌,挽袖上阵,感受乡村“打糍粑”的美妙传统习俗。

图片10.png

  几十米的长桌宴,一边欣赏彝家美女美妙的“高山流水”敬酒歌,一边豪爽地接受她们香甜可口“嘞嘞酒”(米酒)。酒,顺着彝家美女手中的酒壶,再经排成行的粗酒碗,涓涓流入宾客口中。

图片11.png

  美女敬酒不言醉!彝家美女的敬酒更显香甜温馨。酒喝足来菜饭饱,火把点燃柴火堆,围成圈,手拉手,伴着彝家歌舞,男女老少,各族同胞,齐上阵,尽情舞之蹈之,跳出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欢乐时光。

图片12.png

  愉快的歌声在石屏夜空荡漾,欢乐的舞步在彝家村寨踢踏而响,彝家花灯、牛灯、木叶曲演绎出彝家儿女同心向党,乡村振兴,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景。

  石屏人民,站在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扬帆远航,再铸新辉煌!

作者简介

  邱经国:男,汉族;四川省古蔺县人,中共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古蔺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完)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