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涂电林:一个山区党员的本土文化情怀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6-20

  在川南乌蒙山区的一个偏远小镇,有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有些秃顶,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些,一个在当地白手起家经商的优秀创业者,本职并非国学专业,然而十多年来却一直沉迷书法、诗词、楹联等传统文化。

  他,醉心于泸州的本土历史文化,没有任何报酬,却自费四处奔走进行田野历史考察,不断为释读出家乡的优秀历史而乐此不疲,对川南民俗文化、赤水河流域文化、彝苗文化以及地方文史等都颇有见地。

党员3.jpg

  他,就是涂电林。1975年出生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1994年读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四川省诗书画院学员;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泸州市作协会员;叙永县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叙永县社科联研究员、红色文化研究会(民间)研究员;摩尼镇农邮联合支部党支部书记,摩尼国学馆馆长。

弘扬传统文化,办民间国学馆

  2017年,涂电林在摩尼镇创办了泸州市第一所民间国学馆,教孩子们学习国学文化,免费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培训书法、诗词、礼仪等知识。

党员1.jpg

  “摩尼国学馆”的成立,是涂电林酝酿已久的事情。他看到当地的年轻一代出现国学知识断层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不会写春联,不会写毛笔字,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也弄不明白。本来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国学,快要成为失传绝学了。

  面对这种对传统文化认识断层现象,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涂电林感到痛心,决定不以赢利为目的,身体力行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使命,开设这个边远山区的国学馆。

  国学馆成立之初,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意报名学习,涂电林就主动上门动员,并承诺提供免费教学。 然而,一些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这个提供免费教学的陌生“叔叔”持有戒心。面对窘境,涂电林没有放弃,他努力学习苗语、彝语,通过用苗语和彝语与家长交流沟通,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距离。渐渐地,到国学馆上课的少数民族学生多了起来。

  每个周末,是孩子们到国学馆上课的日子。周六上午十点前,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有的打乒乓,有的看教室后书柜里的书,有的练字,有的朗读,有大同学帮助刚到国学馆不久的小同学写字。

  十点,随着伴奏音乐响起,孩子们开始抑扬顿挫地跟着齐声吟唱《兰亭序》。这首歌是摩尼国学馆的“馆歌”,每次上课前,孩子们都要唱一遍。

党员2.jpg

  开始讲课了。教室里安静下来,教室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的是《兰亭序浅释》,涂电林用激光笔点着屏幕,讲解每一句歌词的意思。学生们领会后,又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声咏诵一遍。

  除了经典诵读,摩尼国学馆还开展了书法、楹联、乡土文化学习等课程。为了让国学课更贴近传统,同时让孩子们体会到华夏几千年传统国学的魅力,课堂上除了进行传统古诗文的学习与赏析,周日还要对孩子们进行书法教学,指导他们练习毛笔字及硬笔书法。

  报名参加学习的孩子是六到十岁的小学生,来源主要份四类: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残疾和聪明的,他们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让孩子们适应国学,涂电林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喜好与领悟能力,因材施教,教他们学习诗词格律和创作,同时结合本地习俗,学习当地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

  涂电林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有义务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传统国学知识,让孩子们学书法、诗词、礼仪和本地优秀的历史文化,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家乡培养后续人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中华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做到“成才成人”,两者兼得。同时也让孩子们懂得对社会、对父母要存感恩之心,要学会拾起中华文明的接力棒。

  据涂电林介绍,自国学馆成立以来,先后培训了500多名学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场多次,服务人数两万多人次。

  “有的孩子在来国学馆之前非常叛逆,如李科浩,既调皮,字写得非常差,成绩也不好,我手把手地教他书法,和他谈心,现在不仅讲礼貌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疫情期间还帮着写通告、春联,家长很感激。”涂电林欣慰地说。

  2020年,摩尼国学馆被命名为“泸州市乡贤统战工作创新实践基地”。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2019农历七月初三摩尼苗场节,摩尼镇民族民俗风情文化节在摩尼镇举行,苗族同胞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齐聚摩尼镇,携带当地的农土特产品前来赶苗场。

  苗场是当地苗汉群众自发买卖、交换各种民族工艺、土特产品的重要集会。农历七月初“赶苗场”是民族杂居地区中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于位于川南叙永、古蔺一带。

  但是,在2017年之前,“赶苗场”消失了一段时间。

  涂电林热爱家乡的文化,不辞辛劳,自费深入云贵川三省偏僻苗寨,不怕年寒酷暑、山高路窄,走访了上百名老人,陪他们聊天喝酒,考证了“赶苗场”的起源和发展,为失落的苗文化补墨添彩。2017年以来,涂电林组织了当地的苗族、汉族同胞,将沉寂多年的“赶苗场”特色民族文化活动重新发扬光大,使各族人民在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得到了沟通和交流,促进了边远山区的繁荣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对繁荣边远山区贸易、助力脱贫攻坚、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涂电林生长在大西南乌蒙山区,结合书面史料、民间口传史实、山歌等,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整理。2019年与《泸州全书》签定合约,将述说古老西南彝族的发展成长史书《且兰考》进行了点校,2020年已出版。

  作为一个党员,涂电林主动宣传民族政策,助力民族团结。

  叙永县是四川省批准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的县,是川南最大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县,其中,摩尼镇有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三千多人。受风俗习惯、语言差异、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发易发,且调解难度大。2017年,叙永县在摩尼镇建立民族团结法庭,多次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司法服务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涂电林积极参与,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民族风俗习惯,主动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他也新结交了一些少数民族朋友。

  涂电林在实践中注重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事务之中。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深入村社义务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强调民族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诚恳相待,并积极参加各项民族活动,使边远贫困山区的民族知晓民族政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涂电林积极发挥乡贤凝聚作用,号召乡贤参加本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召集乡贤召开“我为家乡发展出点子”座谈会,收集建议意见30多条。他还积极搭建帮扶平台,号召乡贤捐款捐物,帮助十多位困难群众就业创业。

爱学习,助力乡村振兴

  涂电林从小就爱看书报。长大后,爱上了收藏书籍的习惯。“九十年代参加工作后,订书报与购书款,几乎要占去我微薄工资的一半。经过几十年的阅读与收藏,到了现在,我收藏的书籍已经达到了三万余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进行通览,我对书法类书籍进行了长期的临摹,对诗词类、史学类的书籍进行了记笔记的阅读,对电脑操作类书籍进行了上机实战操作,所以我的书房是真实的阅读书房,不是装点门面的书店。”涂电林自豪地说。

山1.jpg

摩尼仙草湖的夏天

  涂电林长期自费对当地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进行各种理论考证与田野调查,如,“二十四通碑”“铁丘坟”“奢王修盐马古道的故事”“杨状元的故事”“嘉靖皇帝伐皇木”“蔡锷护国讨袁”“红军坟”“贺子珍长征抛女”“雪山关南寨门对联作者考辨”“坝坝宴水八碗”“民间打会”……给古老的摩尼历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给摩尼历史翻开新篇章,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涂电林聚焦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邀请考古专家,共同搜集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已考证出明朝嘉靖伐皇木摩崖石刻、奢王铁丘坟、黑马寨古军营等遗址。 他还凝聚社会各界人士,与湖南德泉国学书院、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等紧密合作,举办公益宣讲近20场,传播正能量,引导群众争做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基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农村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他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

  涂电林把搜集的文物办了一个“统战之家”(摩尼历史文化博物馆),占地约200平方,于2020年7月29日正式开馆,现已接待省市县及各乡镇参观团队800多人。“统战之家”内容分为:“知古鉴今、人文摩尼”“铭记初心、红色摩尼”“民族团结、和谐摩尼”“人杰地灵,乡贤摩尼” 等六个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摩尼历史人文、统战优良传统,让摩尼人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山2.jpg

摩尼仙草湖的下雪天

  “涂电林来自书香家庭,他家被评为四川省‘书香文明最美家庭’”“电林热衷传承国学文化,是摩尼的乡贤人士!” “涂电林是体制外人,但夫妻都热心公益事业” “涂馆长是真正爱家乡,为家乡做事实,了不起” ……在摩尼镇,只要提到涂馆长,个个赞不绝口。

  2020年,涂电林一家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涂电林被四川省省委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谈到荣誉,涂电林谦虚地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党员应该做的事,今后我将继续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离开海拔1200多米的摩尼镇,我的脑里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国学馆涂电林大手握小手写毛笔字;独自在大山深处访问、探寻本土文化;搜集了二十多年的“统战之家”那些珍贵的地方文物……(杨光英)

  作者介绍

  杨光英,60后,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有数百篇散文在各级报刊和媒体发表,合著《逝水留香》《走读泸县龙桥》,出版个人散文集《心境向暖》。

(完)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