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穿越三百年,探寻荣县黄氏陶人生生不息的制陶足迹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1-11

  远古的忧思,沧桑的感叹,润爽了岁月的心脾。穿越近三百年的岁月时空,踏着荣县黄氏陶人的足迹,去探寻约荣县黄氏土陶根脉。

  寻溯荣县五四陶厂的前身

  经过国道G348,经县道去荣县西北的保华镇,再沿蜿蜒平坦的村道向前,还要经过一段杂草丛生的泥泞路,颠颠簸簸便到了小地名叫“老坛罐窑”的地方,就是以前的保华镇红豆树村1组。

1.jpg

  黄万雄(黄氏十代制陶传承人之一)跨出车门,扒开杂草,手指前方20米的地方说,这里(废弃的陶厂)就是荣县国营五四陶厂的前身。黄万雄说,这窑子距今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历经几代黄氏土陶人无数次的改造、加固,新中国成立后又经政府收回扩大规模办成国营企业才成了这样的规模。

  木头串架支撑、石棉瓦(以前是土瓦)盖顶的土陶厂棚房,约500平方米,这座简易的厂房里,最有历史厚重感的,便是那呈长方形的土窑了。

  土窑,垂直于厂房最左,由于时间久远,窑门上拱的砖已经掉落了部分,脱落处露出火焰淬炼的痕迹,仿佛还能看到当时那熊熊燃烧在炉膛里的烈火,窑门口还散落着呈圆柱型高约60公分的陶器,黄万雄说它叫“窑座”,用在窑里承放被煅烧的陶坯,“窑座”中心是空的,便于炉火煅烧陶坯,这是祖先发明的,千百次的煅烧形状依旧,那道道裂痕和依附在外表上的“火焰泡”仿佛在向后人讲述岁月的沧桑。

2.jpg

  用树枝拨开窑门蜘蛛网,走进曾经熊熊燃烧火焰的窑堂,窑堂顶部那片片“火焰泡”诉说着烈火的考验,铺在窑堂底部的长方形砖,每一块都有一个约20公分大的圆孔,黄万雄说那是吸火孔,可以把窑堂内的火焰吸收到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件陶坯都能煅烧。

  窑堂两侧底部,则有密密麻麻的支烟道,黄万雄说通过这些支烟道把所有煅烧时产生的火焰、烟雾吸收到窑堂最底部的总烟道,然后排出到窑炉外的烟囱里释放。黄万雄说,这种窑叫“倒焰式”窑,煅烧的炉火首先向上至窑堂顶部,再通过吸火孔下吸到底部。

3.jpg

  这座历经黄氏9代人、又经历新中国成立后集体经营的老窑,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孤零零地遗存在这荒郊里。黄万雄说,这里是荣县五四陶厂的前身,后迁至五通坝,再迁至铁厂镇,因集体经营起于1954年,因而取名五四陶厂,但因集体经营破产,五四陶厂也完成使命,如今成为了荣县土陶生产的历史。

  黄万雄说,叔祖父就是第一任五四陶厂的厂长,这里培育了无数土陶传承人,荣县今天土陶的生生不息,这座古老而厚重的老窑见证着黄氏一代代手艺人的辛酸苦辣,讲述着黄氏土陶人的痴情执着和悲欢离合,更是能让荣县获得“中国西部陶都”称号的历史物证。

  300年老窑诉说黄氏土陶兴旺

  遗存在“老坛罐窑”处杂草丛中的“五四陶厂”前身这座老窑,仅仅是“老坛罐窑”这个地方五个老窑的其中之一。历史最久远的,要算黄万雄大叔黄一元房屋左下方20米处的“祖传”四方窑了。

4.jpg

  黄一元,去年72岁时离开人世(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落下职业病),老伴胡琼珍今年71岁还健在,儿女接她到城里,她无论如何都不答应,宁愿孤零零地一个人在老家呆着,那份执念,让人看见就泪目,她说要为黄氏陶人守护着这座约300年历史的老窑。在她看来,这座古窑就是祖宗留下的“家业”,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毁了。

5.jpg

  黄万雄说,这座四方古窑,就是黄氏土陶产业的起源窑,历经上9代传到大叔黄一元,也在大叔手中停产。约3米高的烟囱,虽被风雨洗礼,露出千疮百孔,但依然挺直着腰杆,她向后人诉说着近300年的黄氏土陶历史;那被千万次炉火淬炼再经岁月折磨后的石拱窑门,虽然有的地方触手可脱,但那一件件历经炉火煅烧的坛罐出炉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这座历经黄氏九代传人还保留至今的四方土窑,不仅见证着荣县黄氏土陶近300年的历史足迹,更延续着荣县土陶生生不息演化至今的根脉。

  这座四方窑,是黄氏族人在“老坛罐窑”建起的第一个窑子,也是方圆上百里的第一个坛罐窑子,黄氏家族在这里从此开始采泥学做陶器、烧制、贩卖。女挖泥,男做坯,手艺传男不传女,成了黄氏祖辈的“家规”。

6.jpg

  黄斌,黄万雄堂哥(省级非遗传承人)听祖辈们说,每当装窑烧制点火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随着一批批土陶产品的出炉,“老坛罐窑”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出窑的时候,周边及自贡、内江、宜宾、成都的挑夫纷纷在这里,挑回所需的陶碗、菜坛、茶壶、烧坛、水缸等等进行贩卖或者谷物交换。200多年前,四方窑里烧制的土陶产品,就远走四方了。

  随着黄氏土陶匠人的日益增多,便有了第二座、第三座、第四座,就在这“老坛罐窑”方圆不足半平方公里的半山腰里,先后建起了五座窑子,那20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土陶生产场景,我们只能想象了。

  笔者手记

  随着岁月流逝,记忆会被淡忘,饱经风霜的黄氏老窑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曾经年少的黄氏族人一代传一代,在这山沟沟里繁衍生息,那风风火火制作土陶景象,只能用黄氏后人的故事来传说,只能用那遗留在老窑周边的土陶泥人、陶碗、陶壶来佐证。

7.jpg

  今天,第十代黄氏后人还在传承,黄氏后人还在创新,今年54岁的黄斌,接过第九代传人父亲的手艺,正在发扬光大。他打破了黄氏“家规”,不仅把手艺传给了黄家女子,而且还通过办培训班传给了全县、全市及省内外弟子们。

  2018年,黄斌不仅被四川省乡村旅游局授予“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荣誉,还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两项荣誉均为荣县唯一。

(来源:荣县微报)

编辑:李永鑫

2045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