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6-29
六月的尾巴,是长江的雨。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本周我国南方地区将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四川、重庆、贵州等超过10省(市区)将出现大范围降雨。
雨量充沛,意味着野生蘑菇迎来了生长旺季。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林勇副教授提醒广大市民:
6-9月是食用野生蘑菇引起中毒高发期,医院急诊科每年都会接诊因吃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采食野生蘑菇。
蘑菇中毒表现多样,但无论哪一类型的蘑菇,中毒一旦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类似中毒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救治。
最好保留或重新采集毒菌的样本,或留存毒菌图片,送到就诊医院,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远离毒蘑菇
不采摘:对于山上、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不要轻易采摘。
不买卖:不要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不食用: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面都不要随意食用野生蘑菇。
毒蘑菇的认识误区
漂亮蘑菇不能吃,丑的蘑菇可以吃?颜色鲜艳的有毒,颜色灰暗的没毒?
您是否经常听到一些小妙方来判断野生蘑菇有没有毒呢?民间的方法往往不可靠!
谣言一: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没有毒。
错!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谣言二:长在潮湿处或粪便处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清洁”“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无关!
谣言三:生蛆、长虫子的蘑菇没有毒。
错!人与昆虫差别很大,同一种毒蘑菇对人与昆虫来说,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谣言四: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谣言五:高温烹煮可以破坏毒蘑菇中的毒素。
错!毒蘑菇所含毒素的毒性稳定,耐高温,抗干燥,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佐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谣言六: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错!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能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中毒后怎样急救处理
不小心误食了毒蘑菇后,自我急救可采用催吐方法,压迫舌根或饮用大量淡盐水来催吐。
因部分剧毒蘑菇食用后72小时可进一步出现肝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自行催吐后也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但是,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则不能再进行催吐,应及早就医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下面这些蘑菇千万别吃
林勇
门诊部部长,急诊科主任兼城北急诊科主任,泸州市创新带头人。从事急救工作20余年,对创伤急救、中毒抢救以及急重症的处理有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
急诊科简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急诊科分设城北、水井沟两个急诊病区;科室设有急救站、预检分诊、抢救室、重症病房、普通内科、创伤外科、门诊观察等功能区。科室医疗设备齐全,急救反应快捷。全科医务人员共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45人。科室主要负责对各类内科急重症、常见症以及创伤性疾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擅长急性脑血管疾病、慢性疼痛、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各类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性昏迷、急性胸痛、腹痛、中毒、急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诊治。
咨询电话:
0830-2523120(城北急诊科)
0830-2280550(水井沟急诊科)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