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仁医仁术!纳溪王文银54年不出山村为群众守护健康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6-17

  “王医生,我是八角仓村二队的赵世才,晚饭吃过不久肚子就疼起来,这都3个小时快12点钟了,我都快支撑不住了。”

  “你那路远远,先兑半点盐水喝后就来我诊所……”

  6月16日深夜,正准备休息的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八角仓村70岁的乡村医生王文银的手机又骤然响了起来,他一边接电话一边叮嘱。

  20多钟后,赵世才一到诊所,王文银就开始把脉、量体温,配药……王文银守着赵世才吃完药20多分钟肚子不再疼后,才让他离回家休息。其时,时间已经是凌晨了。

  “病人有求必应,无论白天深夜,我们这个职业都不允许有半点懈怠。”这是王文银从医那天起就为自己定下的“医规”。如今,54年过去,当年的青春少年已变身花发丛生的七旬老人,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做到一天24时静候病人。

图1:王文银(左)给村民量血压.jpg

16岁 他是全公社最年轻的“赤脚医生”

  上马镇八角仓村是纳溪区最偏远的岩区村,地处叙永县、江安县、兴文县和纳溪区四县区交界处,素有“鸡鸣四县”这称。这里群山耸立,竹木苍翠,村民生病求医问诊离最近的镇卫生院都有20多公里的路程。

  1970年,16岁小学毕业的王文银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为响应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的号召,尤其是面对因患疝气的父亲求医不便带来的痛苦,他在当时公社和大队及公社卫生站的支持和经过3个月的医疗卫生业务培训后,成了八角仓村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开始为村民看病,出诊、打针、配药,风雨无阻,当时也是上马镇最年轻的“赤脚医生”。

  进入1980年代后,八角仓村卫生站解散。“村卫生解散了,但村民看病路程远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于是,王文银就在乡政府和乡卫生院的支持下,将原来的村卫生站搬到了自己的家中,开始在家里替村民看病。为了增加自己卫生室西药种类,更及时地解除村民的痛苦,王文银开始更多地使用西药。

  然而,由于八角仓村不通公路,他每次去纳溪、叙永和兴文县城进西药,为少跑趟子,他都是使用箩筐挑。距八角仓村最近的叙永县城,即便搭乘一段路的车,也要走60多里的高山险路。而他这一挑就挑了30年,直到村里通往周边县城的泥巴路硬化后,才由进城的汽车代劳。

  王文银介绍,由于当时贫穷闭塞,八角仓村又是上马镇最偏远的岩区村,村民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不少村民把自己吃的药拿回家后就给小孩吃,且剂量不减,导致吃药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不能及时就医,小病拖成大病是常有的事。同时,八角仓由于是岩区大山腹地,长年气候潮湿,风湿病成为侵蚀村民身体的一大顽症。一些村民五十岁不到,骨骼就发生变形。“当时八角仓村太穷了!”王文银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1985起,他还到纳溪卫校进行了三年的专业学习并获得《执业医师》证书。

  王文银给乡亲们治病,坚持随喊随到,只要有人一来,不管天气热与冷、时间早与晚,病人住的远与近,他背起药箱就走,且从不收一分钱的出诊费。

  笔者走进八角仓村王文银干净的卫生室,一张很旧的桌子靠墙摆放着,血压计摆在上面。他的卫生室虽然很小,可诊断室、药房和观察室一应俱全。走进药房,除了药品外,药架最上方放有两个红色药箱。王文银说:“药箱跟了我半辈子,如今已经不用了,可它们毕竟是我从医50多年来的见证,我要好好收藏作为纪念。”

图3:王彪在查看药品.jpg

54年 仁医仁术乐当村民健康“守护神”

  “大姐,你哪里不舒服?跟我说说。”还没开始看病,王文银的贴心话就暖了病人的心。

  询问、切脉、检查、开药,王文银细心地接待着每一名病人。笔者看到,1个多小时里王文银就看了8个病人。“我们打老远来找王医生,除了医术高超,他对病人更是和蔼可亲。”带着孙儿前来就诊的宜宾市江安县水口村村民赵秀莲说,她的两个儿女已经30多岁了,从小生病就吃王医生开的药,但至今连镇卫生院都没有去过。

  精湛的医术也离不开高尚的医德。为此,50多年来,凡王文银给看病的患者,除了之前出诊不收出诊费,就是现在对家庭有困难的群众药钱都没有收足。每年下来,他减收病人的费用都在万元以上。4.8元、6元、8元……翻开王文银拿出的几本已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数百村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15年前欠下的几千元医药费,有的已打勾。“打勾的就是已经付了的,没打勾的就是尚欠着的。这两年记账的少了,以前欠费有好些人都已不在村上或去世了。”王文银说。

  王文银还说,由于诊所设备有限,很多病要通过到城里的医院作全面体检后才能对症下药,在脱贫攻坚的几年,个别病人有时连几十元检查费都困难,他就掏钱先给其垫上。

  采访中,笔者还得知,王文银同其他老一代乡村医生一样,没有工资、退休金,也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但他依旧把微薄的卫生室收入用于帮助贫困患者。“治病救人,这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我经济虽不宽裕,很多时候我也是力所能及。”王文银说。

  54年来,王文银从没有走出过八角仓村,但他却走遍了八角仓村25平方公里的旮旮旯旯,对每户村民姓啥有多少口人更是了然于胸,但医好了多少病人,王文银自己都说不清楚,唯有那小诊室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无声地讲述着了他几十来的仁医仁术。

  2020年,王文银31岁的儿子王彪从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并在外工作近10年后,在父亲的召唤下,毅然放弃城里医院的高薪工作回到八角仓村的老家,加入父亲的卫生室,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守护八角仓及周边百姓健康。

  王文银谈及儿子王彪返乡“接棒”就不无感慨地说:“八角仓村地理特殊,周边还生活着这么多人,他们还会生病,我一天天老了,让儿子回来继续当好村民的健康‘守护神’,村民突发疾病或重病,至少还能做点应急抢救,能及时为病人转院治疗争取时间。”(周超文 孙学强)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