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非遗传承有新人!26名00后职业传承人接棒“泸州河”

文苑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2-11

今年元宵节,泸州市龙马潭区在双桂广场举行了首届元宵放灯仪式。市民接踵摩肩,一边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装满祈福心愿的河灯,一边欣赏年轻一代川剧演员表演的滚灯、变脸等川剧绝活;在2023年泸州春晚上,19岁的花旦贺粤玲首次亮相,就让市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2017年夏天,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合作,通过层层选拔,招收了30名优秀的青少年学员学习川剧,实施“泸州河”戏曲人才培养计划。2021年7月,其中26名学员回到泸州,成为“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贺粤玲和此次表演滚灯、变脸的川剧演员就是传承人之一。

1.jpg

贺粤玲

01

00后职业传承人 全省最高规格赛事首次获奖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位于江阳区。2月6日下午,记者刚走进传习所,就见到三个小姑娘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戏曲基本功——旋子。“上身前倾,用力,脚下轻点……”老师一边说一边比划动作。但即便知道旁边有厚厚的垫子,因为胆怯,姑娘们还是会不自觉地伸手保护自己,于是动作失败,只能一次次重来。

贺粤玲练了几遍都不太成功,她有些沮丧,起身坐在旁边的长板凳上,开始一边紧腰带一边琢磨。

参加2023年泸州春晚和元宵演出,让这群年轻的川剧演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贺粤玲并不满足。在2022年11月举办的“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贺粤玲虽然有自己的剧目《扈家庄》参赛,但遗憾没能进入复赛。

20岁的余帅涛和贺粤玲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同学,在“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余帅涛凭借川剧折子戏《射雕》获得三等奖,他饰演猎户花荣,贺粤玲饰演配角耶律含焉和他搭戏。

2.jpg

《射雕》剧照

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两年举办一次,是全省青年川剧演员最高规格的专业艺术赛事,参赛年龄要求18-45岁。余帅涛、贺粤玲作为“泸州河”川剧职业传承人,这也是他们首次获奖。

折子戏《射雕》是贺粤玲和余帅涛在学校学戏时的启蒙戏。在余帅涛看来,《射雕》中的唱腔对自己来说很难,但幸运的是,回到泸州后,老师们一点点地帮他抠动作,要求他把感情融入角色,对唱腔也是一句句地纠正。

余帅涛回忆,自己参赛前除了睡觉,几乎都在琢磨《射雕》。“唱戏是会让人魔怔的,有一次我在路上边走边琢磨,不自觉就唱出了声,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

3.jpg

贺粤玲和余帅涛

02

26位职业传承人 涵盖“泸州河”川剧全行当

身为川剧职业传承人,余帅涛的这次获奖,更坚定了他对川剧的热爱。

余帅涛的母亲帅应琴回忆,儿子的舅舅是合江县川剧团的演员,儿子从小就看着舅舅唱川剧,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跟着比划动作,跟着唱。

4.jpg

余帅涛

2017年,帅应琴得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要选拔一批孩子,送去学“泸州河”川剧,但当时儿子已经上初中一年级了。“我们都知道,学戏是很苦的。我们征求了他的意见,他想学,我们也就同意了。”

5.jpg

排练现场

帅应琴说,在成都学戏的四年时间里,偶尔儿子也会打电话回来诉苦,但作为家长,只能让他坚持,常常是挂电话后才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吃苦怎么能演好戏?但这些年,我从来不敢去看他练功”。

在当年选拔的30名青少年中,14岁的余帅涛算是年龄大的,当时刚小学毕业的贺粤玲才12岁。

贺粤玲说,自己喜欢川剧是因为经常跟着家里人看川剧,觉得里面的女生很美。在成都的前两年主要是学基本功、唱腔,基本都是文戏,到第三年的时候按规定开始学武戏,感觉太难了。

“文戏是指以唱功、做工为主的戏,大多是一些闺门旦、花旦之类的角色,说话温柔,动作柔美,举止端庄优雅,我还能勉强过关。但到了武戏,反差太大,我身上缺少了武旦英姿飒爽的气魄,动作也缺少劲道。”贺粤玲说,毕业回团后,跟着老师们学习举手投足、一板一眼,从动作到唱腔不断打磨细抠,这才有了不少进步。

66.jpg

贺粤玲

庆幸的是,最终有26名同学学成归来,其中不仅有余帅涛这样的小生、武生,也有贺粤玲这样的花旦、武旦,还有帮腔、琴师、鼓师等,涵盖“泸州河”川剧的全行当。

在“四川省第六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除了参赛的青年演员外,还有由10余人组成的“泸州河”川剧乐师团在现场为演员进行演奏。这10余位乐师,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00后”。18岁的鼓师黄鑫曾骄傲地说:“我就是鼓师,控制着整场折子戏的表演节奏。”

03

大批年轻人的加入 为“泸州河”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2007年,“泸州河”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了第一个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川剧流派。

7.jpg

鼓师黄鑫

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介绍,川剧以“河道”为代称划分流派,“泸州河”即指泸州地区的川剧。“泸州河”川剧最早起源于汉代,正式形成的标志是清雍正二年泸州艺人组建庆华班。“泸州河”以中国戏曲四大腔之一的高腔唱法见长,有“高腔窝子”的美誉,在川剧中独树一帜。发展至今,“泸州河”川剧艺术已有5代传承人。

泸州本土作家雷定昌曾在《话说泸州川剧》中写道,泸州川剧,在全省很有名气。这是因为它的历史久远,有精湛的专业团队和众多的业余队伍,有闻名全国的演员,有独具一格的四川省“非遗”项目——川剧“泸州河”,有培育过后起之秀的川剧艺术学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川剧这一传统剧种由于现代艺术的市场冲击以及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滞后,渐渐开始衰落,没有市场和票房直接影响了它的生存能力,各地川剧团纷纷解散,大量优秀的川剧演员改行。

“‘泸州河’川剧随着这批职业传承人新鲜血液的注入,瞬间感觉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演员还很年轻,一切才刚起步,但未来可期。”包靖坦言,目前他们尽量多地让学生们参与排练和登台演出,除了以戏代练外,也是为了发挥老师们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泸州河”川剧职业继承人尽快融入角色中。

目前,“泸州河”川剧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式,一是到学校去办川剧传习班、川剧传习基地普及传承人,二是吸纳职业传承人,这部分人主要来源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泸州历史文化组成的一部分,‘泸州河’川剧已经传承上百年,承载了无数川剧人的心血,需要一代代发扬创新并传承下去。”包靖感慨道。

8.jpg

(来源:文旅泸州)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