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9-07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节气后,气温渐凉,昼夜温差大,寒露开始出现。在此时节,亦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尤其是老年患者,体弱、抵抗力下降,故而在此节气,防病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未病先防”,包括我们的起居、饮食等方面。
简晓莉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神经内科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偏头痛、眩晕、颅内感染、帕金森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常见病的诊治。
起居养生
1.早睡早起
白露时,日常起居应当注意收敛阳气,养护阴气。“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宜早入睡,使阳气收敛、阴气渐生;早晨鸡鸣即起,使阳气舒张。调整合理的起居时间,使人体气机与自然一致。
2.增添衣物
入秋之初,白露之前,人体阳气仍充斥于外,可“春捂秋冻”,不必急于加衣。适当受冻,可使腠理渐合,阳气慢慢收敛于内,从而让人体平缓适应寒冷。而白露之后,草木凋谢,早晚皆凉,此时必须及时添衣加被,以防受寒,不必再拘泥于“秋冻”。
3.谨防秋燥
从白露起,典型的秋季气候开始了,也就是“秋主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以用加湿器来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时最好添加纯净水;还可以在室内适当多栽种一些花草。
饮食养生
1.滋阴润肺
防秋燥白露时节,“燥”为其特点,秋燥伤人,易伤津耗液,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百合、莲子、银耳、梨 、藕,这样的食物能够滋阴润肺,缓解秋季秋燥的问题。同时,要“少辛多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像乌梅、西红柿这样带有酸味的食物。还应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2.秋吃早粥 多进酸甘
白露之后,天气渐凉,这个时节避免寒凉之品,多吃点温热的、有补养作用的食物,既能治秋凉,又能防秋燥,对健康大有裨益。秋季进补首推汤粥,如贝母梨汤、百合粥、冰糖银耳大枣汤等,不但易消化吸收,还能养阴润燥。此时饮食宜减少苦寒、辛辣的食物,宜多进酸甜甘温之物,以养心肝脾胃,进食不宜过饱以免增加我们肠胃的负担,导致胃肠疾病。
3.白露身勿露 不可贪凉
这时天气冷暖多变,早晚温差较大,应该及时添衣加被。睡卧不可贪凉,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损伤人体的阳气,诱发疾病。过分贪食寒凉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饮食上要尽量避免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
保暖“捂”四处
1.捂头部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上火好发在头面部,是因为这里是人体阳气会聚的地方,阳热较盛。头部吹风受凉后容易出现头痛,这是因为受凉后寒邪直中经络,损伤阳气,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白露期间如需空调降温,一定要注意护好头部,避免直吹。
2.捂腰腹
腰为肾之府,腰部有肾俞及命门穴,分属膀胱经、督脉。肚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一旦神阙受寒必伤脏气,引发腹痛、腹泻、痛经等疾患。因此,天气转凉慎穿露脐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圈友最好穿上睡衣,加强腹部保暖,防止肚脐受寒。
3.捂后背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不怕寒邪侵袭。人体后背脊柱位置有一条经脉叫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统管一身阳气。如果后背受凉必然会损伤督脉,耗损阳气。因此,养阳首先要暖背,平素怕冷者可在太阳底下晒晒背部,用阳光之温热来补充体内阳气的不足。夜间入睡要撤掉凉席,谨防寒邪入体。
4.捂双脚
俗话说“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所以做好脚部保暖非常重要。白露后阴寒之气渐增,换掉凉鞋,穿上保暖透气的球鞋、棉鞋是暖脚的第一步。晚上睡前可用热水泡脚,腿寒的朋友还可加入艾叶煎水沐足,能起到暖身助眠的效果。
(信息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编辑:肖昂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