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12-11
”大雪"过后,泸县石桥镇银朝村的学强家庭农场的柑橘产业园迎来了丰收时节,漫山的柑橘林里挂满了成熟的果实。谁能想到,这是鲁仕清一家7年的坚持奋战,硬是让曾经的煤矸石荒山再现了橘红满园的美丽图景。
煤矸石山变成花果山(成帆摄)
在鲁仕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柑橘产业园。“爱媛38号已经销售完毕。”“这是果冻橙。”“这是砂糖桔。”“这是不知火。”鲁仕清和妻子徐自琼争着给我们介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夫妻携手改造矸石山
都说靠山吃山,今年57岁的鲁仕清曾先后在煤厂和矸砖厂务工。鲁仕清一家附近成了矸石场。十年前,政府和企业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了根治矸石山工程。矸石山被整治成平台后,交给当地村社群众耕种,可是没有人相信会产生效益。
鲁仕清和妻子就是不信这一点,他们夫妻俩将山下的泥土挑上山,一点点覆盖在矸石上,连续种植了三年的油菜。矸石山的土壤得到了改善。
鲁学强察看柑橘长势(曾佐然摄)
2016年,鲁仕清的儿子鲁学强建议下,开始种植柑橘。鲁仕清从煤厂辞工回家当起了专职的管理人员。
“我们果园用的肥料主要是农家肥,因为这个矸石山的土比较板结,用有机肥为主,化肥和农药就没使用。”徐自琼说。他们今年试着柑橘园里养殖林下鸡,大家除了品尝柑橘还可以购买到正宗的跑山鸡。
鲁学强在手机上宣传柑橘和接收订单(曾佐然摄)
随着学强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给同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务工的机会。
“我在学强家庭农场做活路,一个月做活十多天,80元一天,一年还是有八九千元的收入。”银朝村村民程思群一边套袋一边介绍说。她在家庭农场学到技术后,自己回家也要发展果园。
年轻人当家 柑橘质优不愁销
“年轻人脑子活络,学习技术快,发展门路也多。”鲁仕清夫妇对自己的儿子赞赏有加。戏称,他们都是给儿子打工。
“我干之前就想过用啥子模式销售,线上就是通过抖音宣传,然后朋友圈,还有就是与做微商的合作。线下就是自己搞批发,还有现场采摘。”石桥镇学强家庭农场法人鲁学强说。大学毕业后,他从事过建筑和销售等工作,目前,主要是从事水果销售。
“如果只种一个品种的话,采摘了后就没有其他的了,想到就是时间上衔接得起,然后就栽了几个品种。”鲁学强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泸县石桥镇学强家庭农场,父母成了柑橘园的工人,他主抓销售和技术。
“发抖音,微信朋友圈、电商销售,一传十,十传百,销路就打开了。”鲁学强拿出手机,让我们看他的作品和订单。
“各种柑橘都结得不错,果品优良,味道甘甜。”鲁学强介绍道,从十月起,不同的柑橘品种陆续成熟,直到明年4月都有不同的柑橘吃。
柑橘成熟上市(曾佐然摄)
家庭农场主要是以‘基地 +直播带货+生态采摘’进行销售。由于经营模式好,柑橘的销售历来不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十月份上市的爱媛38号一度销往广东、成都、上海等地方。
如今,鲁学强的家庭农场获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荣誉称号。产业园的规模也从最初的100亩,扩大到如今的600亩,成为了知名度颇高的优质水果产业园。
转型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学强家庭农场发展柑橘园是石桥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一个缩影。
采摘柑橘(曾佐然摄)
石桥镇曾是泸县的产煤重镇。矸石山是煤矿集中堆置废料的场所,久而久之堆积成山。长时间日晒雨淋后,矸石山会风化粉碎,产生污染环境的粉尘。矸石山已经存在,如何将其从有害转化为养眼,恢复生态活力?
近年来,石桥镇大力实施工业废弃地恢复工程,引导鼓励村民、业主建成柑橘、花木等经济林,为村民提供实体经济,解决持续发展问题。银朝村学强家庭农场建成的柑橘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柑橘园里养殖鸡(曾佐然摄)
村民在柑橘园务工给柑橘包袋子(曾佐然摄)
石桥镇银朝村柑橘产业园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道林沟景区脚下,种植出来的柑橘橘皮油亮光滑,颜色俏丽红艳,果实饱满,果肉香甜。生态采摘一直受人追捧,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到此游玩、采摘。
学强家庭农场的成功,不少村民也纷纷加入到柑橘、花木栽种的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兴旺正成为石桥镇银朝村的真实写照。
来到道林沟景区,登高望远,蓝天白云下,欣赏着层林尽染,闻着飘香的瓜果,是何等的惬意!(成帆 范万有 曾佐然)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