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4-07-10
好“李”知时节。进入7月,各个品种的李子陆续进入成熟采摘季。7月9日,笔者来到地处深山岩坡地的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兴莲村六、七组的山头上,映入眼帘的全是郁郁葱葱的大多是李子树。树枝上,一颗颗与众不同的紫红色李子秀色可餐,吸引了不少游客驱车前来进入林中观景、拍照、采摘。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60岁的庞国洲高兴得合不拢嘴:“我都30年没见过这么多摘李子的人了。”
这种紫红色的李子名叫“朱砂红”,是中国传统的优良李子品种。兴莲村曾是该品种李子的主产区,因其可以当饭吃而在过去闻名遐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各类优质果树进入兴莲村,原来的“朱砂红”李子因缺少管护而陆续被虫害侵蚀渐次死去,只剩20来棵百年老树,且枯枝纵横可见掏空的洞穴。
返乡兴“李” 20棵老树带火一个村
今年60岁的庞国洲是土生土长的兴莲村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每年7月是村里最热闹的季节。全村的孩子不仅进入了暑假时间,家家户户种植的几棵“朱砂李”更让孩子们乐不可支。也许那时大多少穿缺吃,这些“朱砂李”不但满足了孩子甚至大人们的味蕾,而且还能当饭吃填饱肚子,且没有一个人吃饱后肚子有不舒服的反应。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刚刚兴起的打工潮,18岁的庞国洲就跟随同乡到浙江务工,历经多年打拼,在浙江创办了渔具公司,其产品畅销全国甚至出口东南亚国家,他也从中获得了理想的回报。就在外打工创业的岁月里,庞国洲也吃过各地的李子,但令他遗憾的是,他再没尝到过儿时“朱砂李”的滋味。
这些年,随着外出打工的人增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朱砂李”没人管理早已走向“没落”,村里仅剩的20来棵老树已是被杂草和虫害包围已近枯萎,但每年稀稀落落结出的果子依然是儿时的味道。“现在城里的不少李子虽然在宣传包装上名气大价格高,但其果味无法与‘朱砂李’相提并论。”庞国洲说,“既然味道并不十分可人的李子都在城里吃香,我为什么不回家把村里的‘朱砂李’重新开发出来呢。”
说干就干,2017年,庞国洲返乡后,他就请来村民对村里的20余株百年“朱砂李”树进行精管并培育新苗;同时,他个人还流转了近100亩山坡地规模发展“朱砂李”,带动村民规模种植120余亩。如今,历经7年的精管,全村200余亩“朱砂李”已陆续进入盛果期。
这两年,李子成熟季,更是引来了不少城里人驱车前来体验采摘,让多年沉寂的山村又因“朱砂李”热闹了起来。2023年,200余亩“朱砂李”就给村民带来的直接收入超过50万元。
一地三种 “朱砂李”基地“钱粮双增”
“树梢的那几颗李子最大最红最漂亮,请帮我摘下来,下来时不要踩倒了马上收获的玉米。”在朱砂李基地,游客们前来体验采摘尤其是上树采摘时,庞国洲都要和管理人员在李子基地里巡查,一来引导游客科学采摘李子,二来怕游客踩倒了即将收获的玉米。
笔者在兴莲村这200余亩的“朱砂李”基地看到,除了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树下还种着即将丰收的玉米,玉米秆下面还套种了红苕,红苕藤蔓早已覆盖了整片地头。庞国洲说:“在我们这里,自发展朱砂李起,我们就没有让土地闲着,除了种朱砂李,还通过立体套种玉米+红苕(大豆)、高粱+红苕(大豆),有的还在玉米、高粱和红苕收获后,还放养一批生态家禽增收,真正实现了钱粮双增。”
据了解,种李子与其他果树不同,由于李树寿命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枝繁叶茂占地宽,每亩地头只能栽种20棵。“1亩地只种20棵,李子树间距宽,而让其闲置实在可惜。”庞国洲说,他从带头示范种朱砂李开始,就利用李子树的间距及周边的空边种植玉米或高粱,下套种红苕或大豆。这几年,通过套种,玉米的亩产量达到了700多斤,高粱亩产量都在500斤左右,而套种的红苕产量更是在2000斤以上。
这几年,在庞国洲的带动下,不仅朱砂李年年收入有增无减,而套种在李子地头的玉米、高粱和红苕的收入,每亩都有近2000元的增收。不仅如此,个别种植户还利用红苕收获后在李子树林下放养一批生态家禽增收。一片“朱砂李”基地,通过一地三种,真正实现了“钱增收、粮增产”!(周超文 邓建刚)
编辑:游江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