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0-05-08
在人体健康中,有这样一类“罪犯”,它们悄悄潜伏在人类正常细胞中,危及着人类的生命安全。CT、核磁共振、超声等各种常规检查手段往往难以追捕它们的行踪,临床“缉凶”较为困难。这个隐匿的“罪犯”就是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肿瘤性骨软化症及神经内分泌肿瘤。
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将放射性核素标记靶向分子探针应用于该肿瘤诊疗领域。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
68Ga-DOTATATE PET/CT(68镓标记多肽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临床应用技术,将放射性标记的奥曲肽扫描用于肿瘤性骨软化症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定位,可让这类特殊的“罪犯”浮出水面,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堪称实力超强的终极“核武器”。
多年顽疾被发现,造福西南民众
四川自贡的钟先生,因发生不明原因的全身疼痛5年,尤以双侧髋关节为甚,致双腿不能行走。几年间,他四处求医问诊,做了种种检查,也进行了多次治疗,症状仍未得到缓解。
去年,他了解到神经内分泌肿瘤68Ga-奥曲肽PET/CT显像临床应用技术对自己可能有效,这项技术在国内仅少数几家医院开展,当他打听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开展该技术时,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慕名前来进行诊断。
牵头负责该项目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伟,针对各种罕见疑难杂症具有较为丰富的诊断经验。他凭借自己以往诊断过的低磷肿瘤性骨软化症患者的经验判断,钟先生所表现症状与此极为类似。
“肿瘤性骨软化症的肿瘤可位于全身各处,非常小且难于发现!它最常见于下肢、其次为头部。大部分肿瘤位于软组织中,其余位于骨组织中。”据张伟介绍,68Ga-奥曲肽PET/CT显像对于该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大于95%,是目前最有效的肿瘤定位方式。由于全世界目前仅报道400例左右,非常容易误诊和漏诊。
去年11月,张伟为钟先生行奥曲肽PET/CT显像提示:其右侧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STR表达增高,考虑肿瘤相关性低磷软骨病病灶(TIO),建议手术切除。
次月,钟先生行手术切除颅骨肿瘤,病理证实为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术后,钟先生血磷迅速回升,1周后骨痛症状逐步好转,症状逐渐减轻。
慕名前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有一位四川达州的刘先生,因长期的低血糖出现反复的头昏头痛、精神异常2年,在成都检查被怀疑为胰岛素瘤,但未发现病灶,医生建议针对内分泌肿瘤进行核素显像。
刘先生得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开展68Ga-DOTATATE PET/CT技术以后,便专程赶到泸州,进行显像检查后发现胰腺内小病灶,后回当地进行手术治疗,确诊为胰岛素瘤,术后低血糖症状终于得到缓解。
什么是神经内分泌瘤?
大家是否还记得,著名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是如何去世的?他的死因,就是罕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是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是机体内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可以产生多种激素的一大类细胞。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约为5.25/10万,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相比其它肿瘤,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率增加更加迅速,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各处,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被称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3左右。
这个“核武器”有多厉害?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神经内分泌瘤较有效的方法,术前精准定位肿瘤病灶是诊治关键。然而,由于神经内分泌瘤的病灶可分布于全身任何区域,且较为隐匿,依靠CT、核磁共振、超声等临床常规检查方法难以定位。
利用神经内分泌瘤“生长抑素受体表达增高”这一特征,用放射性核素68Ga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利用受体-配体特异结合的原理将放射性核素带到肿瘤部位,通过其衰变产生的射线被PET/CT这一高端检测设备所探测,就可实现肿瘤的精准定位,用于肿瘤灶的诊断。
“对于不同的肿瘤,适用于不同的诊断方法。针对神经内分泌瘤的诊断,68Ga-DOTATATE PET/CT的诊断准确率大于90%,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它通过对患者从头到脚的全身整体扫描,也能发现远处的转移灶以及早期微小的肿瘤细胞病变等,并能评价疗效,监测病情的发展,评估预后的生存。诊断效果可与病理穿刺相媲美,被誉为‘活体的病理诊断’。在国外一些指南把它作为神经内分泌瘤诊断的金标准。”据张伟介绍。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拥有全省唯一的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核医学科在西南地区排名前列,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68Ga系列放射性药物的PET/CT新技术,吸引了很多省外及川内患者前来诊断与治疗。自2018年起至今,已累积完成超过20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前列腺肿瘤等肿瘤疾病的显像,是这类代谢疾病患者筛查、诊断及手术疗效评估最重要的方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福音。
专家简介
张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核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68Ga显像与精准诊疗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放射性配体治疗(177Lu)、PET/CT肿瘤显像、新型正电子探针的临床转化等。
(来源:健康西南)
编辑:成欣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