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纳溪:老兵支书易祖彬修路兴业富乡亲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12-01

  这段时间的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来龙村,虽已进入冬季,但在白节镇至打古镇的旅游环红公路来龙村段建设现场,却是热火朝天,村党支部书记易祖彬正同村民一起参与到公路的建设中,个个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这条规划了两年了,现在终于开始铺水稳层等待硬化了,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易祖彬说。

图:易祖彬(右二)查看产业路.JPG

  在西藏当了3年兵、跑过运输、打个工、当过农家乐老板,再到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易祖彬1995年从部队退伍20多年来,职业和身份一直在变,不变的却是他带富乡亲的执念。

  想致富必须先修路。2013年12月,易祖彬走上了来龙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后,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扶助下,他就开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掀起了修路热潮。“来龙村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国家给予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政策、资金等可以说空前的,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用好这些政策,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易祖彬说,要想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作为党支部书记,必须以身作则才能把群众都动员起来。

图2:易祖彬(左三)带领党员们帮困难群众收水稻.jpg

  为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易祖彬立下“规矩”——道路涉及“村三委”干部和亲友必须无条件配合,自家土地则直接不用测量。就这样,在村“三委”干部带头、亲人支持、群众配合下,来龙村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在国家2000余万资金支持下,实现了4个100%,即:20多公里村主干路100%全硬化、危房100%全改造、老旧房100%全整治,产业生产便道100%全贯通。“目前,我们还在争取资金将12公里长的毛坯路改造,如果资金一时不能到位,先改造成泥结石路,实现摩托车、三轮车和小轿车直接开进每个农户的院坝头。”易祖彬目标明确。

图:苹果桃成了富民产业.jpg

  在修路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易祖彬带领“村三委”干部同时谋划产业发展。“来龙村交通便利了、水好土好,极适合发展种养殖业……”于是,易祖彬在利用国家产业扶持资金修建猪场、打造高标准猕猴桃产业园同时,积极实施“回引工程”,让在外的来龙村成功人回乡创业发展种养殖业。

图1:猕猴桃丰收乐了易祖彬.jpg

  经过规划和多方努力,目前,来龙村集体公司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成了3个年出栏3000头的养猪场,200亩的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并带动村民发展猕猴桃种植100亩。同时,“回引工程”引回来的王先利等村民,建成了350亩的苹果桃基地和近1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

易祖彬(右)指导村民养羊.JPG

  然而,产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几年,王先利的苹果桃由于受气候等影响,虽然苹果桃优质,但销售上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出现滞销。 “我们鼓励村民返乡兴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既然他们回来了,他们种植的水果卖不出去,我们就要帮着他们卖,不能眼睁睁看着桃子烂在树上。”易祖彬说干就干,今年7月1日,在苹果桃进入成熟采摘时,易祖彬同“村三委”干部商量后,由村党支部牵头,举办了来龙村首届“鲜桃采摘节”,旨在助力果农销售,同时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品尝到来龙村的苹果桃,实现以“桃”为媒,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由于有了采摘节的宣传推广,今年,来龙村的350亩苹果桃不但销售一空,部分意犹未尽的游客在首次吃过苹果桃后,约定明年早来品尝;泸州一家精品水果连锁店,还为明年的批销苹果桃早早就下了“订金”。

  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有奔头了,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意也更浓了。“现在路修到了院坝里、果园里,游客直接开车到果园体验采摘,今年我承包村集体公司的200亩猕猴桃,实现净收入就超过了50万,至少节约了2万的运输成本。”承包猕猴桃种植的村民张礼明笑着说。

易祖彬(左)了解村民水牛养殖情况.JPG

  “这两年来龙村路通业兴,不只产业让村民钱包鼓起来了,来龙村集体家底也‘厚’起来了。”易祖彬说,这两年,村集体公司靠着3个养猪场以及200亩猕猴基地出租,靠着租金,就实现收入达到了25万元,不仅一举摘掉了“空壳村”帽子,还成为了目前白节镇的“首富村”。尤其是产业的兴起,来龙村留守在家有劳力的村民,更是做到月月有收入,天天有活干,只有农忙时,没有农闲季。

  “接下来,来龙村还将依托交通便捷的优势,大力引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在振兴乡村的路上,带领村民大干快干实现致富奔康。”易祖彬自信地说。

  采访手记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身为村支书,带着群众富,荷包鼓不了,不算‘领头羊’。”虽然已经退伍多年,但在易祖彬的身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的军人品质。

  依托政策抓基础设施建设,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谋产业发展,他集思广益、雷厉风行。在担任来龙村村干部9年间,易祖彬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创新奖”等荣誉。

  “我一直认为自己肩上有双重职责,一是作为来龙村的支书,大事小事我都要放在心里,为群众带好头,切实帮助大家解决问题,带领我们村发展得更好;第二是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就应该善作为,敢担当,将军人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传递给大家。”正是这股闯劲和干劲,让易祖彬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在脱贫致富的征途上,散发出无限的光芒,始终带领群众行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现在更行进在奔康的康庄大道上。(周超文 文/图)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