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7-18
盛夏七月,古蔺县黄荆老林深处弥漫着浓郁的药草香,3000余亩赶黄草迎来了今夏的采摘旺季。药农们清晨便带上编织袋,弯腰于翠绿之间,收获致富的“金叶子”。
赶黄草,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天宝本草》,当代《中药大辞典》和《四川中药志》均有记载。其性温味甘,具有活血化瘀、健脾祛黄之效,适用于黄疸、脂肪肝、酒精肝、肝损伤及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是苗族民间调理肝病和解酒的经验方,凝聚着苗家世代相传的医药智慧。
在香楠村4组,齐腰高的药田里,药农吴洁正麻利地采收叶子。不同于普通作物收割,赶黄草采摘需要特殊技法:她一手稳捏草秆顶端,另一手沿茎秆自上而下轻柔地捋下鲜嫩叶片。“这块新栽的田长势很好,”吴洁边操作边介绍,“不过现在叶片较嫩,用力稍大就容易折断。”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药田,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半分田的叶子,预计能带来3000至4000元的可观收入。
作为古蔺道地药材,赶黄草的种植堪称时间与耐心的艺术。从立冬育秧到夏至采收,祖祖辈辈种植赶黄草的药农们深谙“十月寒暑”的种植哲学。为保证其天然药性,200余天的生长周期需避开化肥催熟的捷径,全程依赖人工精心管护。经科学种植的赶黄草,亩产能采收花150斤、叶800斤、秆600斤。
赶黄草食药同源,在发挥传统药用价值的同时,也被精深加工成保健茶饮。在罗江村臣相赶黄草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房内,工人正忙着将鲜叶炒制成茶叶。炒茶机器开足马力运转,热浪裹挟着药草清香扑面而来。经过45分钟的高温“洗礼”,翠绿的鲜叶逐渐脱水、卷曲,药香愈发醇厚内敛。“今年的收购价格稳定在3.5至6元一斤,药农每亩纯收入可达1500元。”合作社负责人王臣湘介绍,随着采收高峰的到来,黄荆镇鲜叶日均收购量已突破8万斤。他补充道:“遵循‘先晾后炒’工艺,能使药效成分更好地保留。”这些精心炒制的赶黄草茶,主要以袋泡茶形式销往安徽亳州、北京等地的药材市场及终端消费者,部分产品由知名药企好医生集团采购。
不同于茶叶炒制,苗医认为,可单味入药的赶黄草需全株采收,经烘晒后入药,不仅清肝利胆功效更佳,还能调和体内“水火平衡”。黄荆老林全年平均气温17.9℃,平均海拔1074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空气湿度大、对流天气频繁,形成“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小气候。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居民长期劳作,易患“水激病”(即黄疸型肝炎),而熬煮赶黄草水饮用,对护肝有显著效果。
全株入药的赶黄草,需遵循更传统的加工工艺。香楠村党支部书记周富泉介绍,全株收割后,先在阳光下暴晒2至3天,再移至塑料大棚内烘干8至10天,完全干燥后即可用于熬煮提取。“这套祖传的加工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的原生药性。”今年,古蔺肝苏药业在香楠村订购了256亩全株赶黄草,烘干后的收购价为5元一斤,每亩可为药农带来2000至3000元的纯收益。
近年来,黄荆镇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工程,深挖生态资源禀赋,让民族中药材破土成金。当地在“特”字上做文章,向“融”字要效益,以“链”字谋突破,绘就三产融合、全域共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通过强链补链,实施省级产业强镇战略,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亩、育苗基地20亩,并引入南京同仁堂、古萃集团、肝苏药业、宏安药业等龙头企业,推动赶黄草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同时,引进四川康源瑞草等中药材企业,发展三木药材、淫羊藿等特色种植4万亩,实现中药材年产值突破1.2亿元。“产业黄荆”的底气,既源于规模与效益,更根植于对苗族医药瑰宝的传承与创新。(供稿:古蔺融媒 梅艺萱 张深远)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