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五一出行的“喜”与“忧”——在流动中国看见时代的褶皱

杂谈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28

□ 杨莹

  当高铁车厢里的孩童数着窗外飞驰的油菜花田,当黄山光明顶的观景台架起三脚架长龙,当敦煌月牙泉畔的驼铃响成一片,中国大地上正在铺展一幅流动的盛世图景。五一假期不仅是旅游市场的晴雨表,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光与影。

  一、文旅春潮中的经济韧性

  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2.74亿人次的流动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淄博烧烤摊前的烟火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童话城堡、天水麻辣烫店铺外的长队,都在印证着“网红城市”现象级传播带来的消费势能。全国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1.4%的数据背后,是文旅融合催生的新消费场景:洛阳汉服体验馆出租的不仅是服饰,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想象;景德镇陶艺工坊里拉坯的双手,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价值链。

  二、人潮背后的治理考题

  当泰山十八盘的登山者需排队三小时才能触摸南天门,当西湖断桥的游客密度超过每平方米4人,过度拥挤带来的不仅是体验感的折损,更是安全红线的预警。部分景区门票预约系统被黄牛用外挂软件攻陷,酒店价格非理性上涨三倍仍一房难求,暴露出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网红打卡点因盲目跟风开发,导致生态脆弱的青海翡翠湖出现车辆碾压草甸,敦煌雅丹地貌被无人机航拍干扰自然风化进程。这些现象如同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的路障,提醒我们狂欢背后需要冷思考。

  三、流动中国的进化方向

  杭州西溪湿地用分时预约系统将游客承载量精确到每小时,苏州博物馆以AR导览技术实现2000件文物同时“开口说话”,展现着智慧文旅的解题智慧。更深层的改变正在发生:京郊民宿主理人开设二十四节气农耕课堂,让“特种兵式旅游”转向深度文化浸润;银发旅行团配备的AED急救包与志愿者陪护岗,织就温情安全网。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当旅游从稀缺品变为生活方式,公共服务必须同步升级。

  从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的探索,到今天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流动始终是文明生长的基因。在五一假期的人潮中,我们既看见经济复苏的强劲脉搏,也触摸到社会治理的精细皱褶。当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善意遇见景区限流的科学管理,当网红流量转化为文化留量,这场春天的迁徙终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澎湃动能。或许未来的五一出游,我们能在黄山顶峰不仅拍到云海,更能望见整个中国文旅产业迭代升级的地平线。(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中心校)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