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网络门户

西南医大附院建院75周年·名科巡展 | 心血管内科:精研“心术”攀高峰,35年“护心”如一

百业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5-04-28

  自1990年独立成科以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一代代人在心血管领域求新求变、勇攀高峰。35年“护心”如一,该科室用突出成绩佐证: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基层医师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四川省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先后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中国房颤中心及中国心衰中心认证;是川南地区最早的心血管疾病介入中心,规模居川南之首;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于患者而言,该科室是“心病”的“劲敌”,数年如一日守护着“心”希望。

1.jpg

“破茧成蝶”迎来“介入时代”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范忠才见证了科室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1990年,心血管专业组乘着发展东风独立成科,成长为心血管内科。也是这一年,范忠才被分配到仅“出生”几个月的科室,亲历科室“破茧成蝶”。

  “科室成立后,第二个发展转折点是2000年引进首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这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具有里程碑意义。”范忠才顿了顿说,在此之前患者并不多,科室治疗的主要病种是风湿性心脏病,且检查手段有限,只能开展心电图、黑白心脏超声检查、右心导管术、起搏器植入术等现在看来较为普通的技术。DSA投入临床应用,打破了科室只能开药、做一般检查的困局。有了“武器”傍身,科室逐渐迎来“介入时代”。

2.jpg

  “发展”二字将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经过35年奋斗,科室早已闯出了名堂。从40张床位增至170张,从30人的小团队扩大到123人的大家庭,从年均几十台介入手术到年均八九千台;年门诊量16万人次,年住院量万余人次,心血管介入治疗例数居全省前列……这串数据是科室由青涩到成熟的生动诠释。

  “国际、国内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科室几乎都能开展。”范忠才为心血管内科的“茁壮成长”感到自豪。

3.jpg

九十年代 心导管手术

探索“心”领域 推动新突破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各阶段的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在前。

  今年2月,心血管内科在川内及全国首批应用FARAPULSE脉冲消融系统,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脉冲消融治疗;2023年12月,成功开展川南首例MitraClip™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为二尖瓣反流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2022年7月,在西南地区较早实施高难度经心尖导管缘对缘二尖瓣夹合手术;2020年,实施川南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救治技术再上新台阶;2019年,成功开展川南地区首例“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

  在患者的口口相传中,心血管内科名头越来越响,名声越来越大。

4.jpg

5.jpg

  目前,心血管内科拥有各类大型专业医疗仪器设备,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心衰超滤脱水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多通道心电图采集仪、OCT(冠脉光学相于断层成像仪)、冠状动脉旋磨仪、冠状动脉内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专科诊疗仪器设备。科室在高血压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的诊疗技术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及优势,能常态化开展冠状慢性闭塞病变的逆向开通、冠状动脉旋磨术等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及各类疑难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瓣膜病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等。

6.jpg

人才引擎激活发展“源头活水”

  在范忠才看来,单凭个人力量无法点燃心血管内科发展“动力引擎”,必须构建团结、进取、民主的科室文化氛围。

  “要宽严并济,在制度管人的前提下,给予医护人员充分信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范忠才说,心血管内科制定了相应激励措施激发团队干事热情,同时专门设置管理小组,参与科室重大决策。他认为,人才培养是强科之源,科室根据实际与发展需求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使团队成员可以根据特长确定专业主攻方向,为科室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持久动力。目前,科室紧跟心血管病专业发展趋势,已设置介入、非介入亚专业十余个。临床医生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90%,博士研究生占比达50%。

  心血管内科是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科研工作同样特色鲜明。科室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由全国74名提升至65名。

7.jpg

  站在前人肩膀上,顺着几代人蹚出的路,心血管内科才有了如今的成就。范忠才还想让科室更进一步,他希望紧跟新技术、新理念进展,带领团队把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科研能力、临床技术水平打进全国“决赛圈”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来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文/曾念 路霞 图/综合整理)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