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西南医大附院黄昌仁:每日“负重”前行,用自己的命为患者续命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2-07-23

一部手提电脑

3个大容量移动硬盘

里面装着数千台手术的各种资料和短视频

……

对53岁的黄昌仁来说

这是他多年攒下的全部家当

在巍巍忠山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部副主任、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组主任黄昌仁教授已坚守了30年,日复一日,他靠着一把“柳叶刀”在脑神经和血管之间游走,至今已有数千名患者“抬着进来,走着出去。”

nEO_IMG_1.jpg

当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要用自己的命为患者续命

对于许多医科学子而言,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就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尤其是颅内神经外科手术,不仅要求高、风险大,每一次精准的出刀,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结局。更重的是,在数小时的手术中,医生需要身穿二三十斤重的铅衣和防护服,层层包裹下异常闷热,犹如一边蒸桑拿一边穿绣花针。

“手术过程中,血管造影机一直在释放X射线。这种射线产生的电离辐射会作用到患者身上,也会散射到医生身上,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很可能会患上放射性疾病,甚至威胁到生命。”黄昌仁教授说,病人在做完手术后,电离辐射的影响会慢慢消失,但医生和护士们每天都要进行手术,由于长时间接触电离辐射,身体根本来不及完成自我修复。

nEO_IMG_2.jpg

在黄昌仁教授看来,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用自己的命来为患者续命。

1992年,黄昌仁以优异成绩从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毕业,先后在附属医院的普外科、急诊科工作,1995年又投身到神经外科。“神经外科的‘高精尖’与挑战性,深深吸引了我。”

黄昌仁回忆,刚进神经外科时,医生少、床位少,手术也仅限于脑外伤及简单的脑瘤手术,许多复杂的颅内神经手术难以开展。“如果患者转院去成都、重庆的大医院,时间上也来不及。”黄昌仁常为此苦闷不已。

2002年是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的转折年,这一年,由黄昌仁主刀的泸州市第一例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成功实施,标志着该科室脑血管病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nEO_IMG_3.jpg

“2001年,我在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了一年,导师是该院凌锋教授,她是国内在脑血病神经介入治疗方面的顶级专家和创始人之一。这一年里,我不仅观摩学习了她上百台手术,还读完了她推荐的十几本专业书籍。”

脑动脉瘤手术属于四级手术,是手术级别中的最高难度,泸州市第一例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手术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川南地区,神经外科从此名声大噪,周边地区的脑血管病人纷纷慕名而来。

nEO_IMG_4.jpg

“从2002年起,我平均每年要做300余台手术,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出于对神经外科工作的热爱,黄昌仁把“刀功”练得更加炉火纯青,迅速成长为神经外科的顶梁柱,“在我主刀的数千台脑动脉瘤手术中,患者年龄最大的96岁,年龄最小的仅3个月。时间最长的一台手术是15小时,最短的是9分12秒。最有意义的一天是,早上和夫人一起去无偿献血之后,还做了3台动脉瘤栓塞手术……”

每一个病例都是宝贵资料

他让五位患者“死而复生”

每逢周一和周三,黄昌仁就会出现在神经外科的门诊室里,一边仔细地查看患者的CT影像,一般耐心地和患者交谈。他常对身边的学生说:“病人专门找我看病,是信得过我,何况,对医生来说,每一个治疗病例都是宝贵财富。”

nEO_IMG_5.jpg

黄昌仁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除了坚持游泳锻炼外,只有一个爱好:将病人的术前诊断、手术过程、术后恢复一一录入电脑或硬盘,并将其中一些经典案例制作成短视频,在朋友圈里分享,以便让学生或同行们学习、参考,顺便也为老百姓做一些基本的科普。

当提及印象最深的一次手术,黄昌仁沉思片刻,“2018年1月,我做了两例‘死而复生’的手术,其中一位是30多岁的年轻人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在ICU病房抢救时双瞳孔已经散大,在医学上已属于脑死亡,在ICU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1个星期,没想到,手术后患者竟然奇迹康复了,他如今已是5台挖掘机的老板。”在黄昌仁看来,哪怕只有1%的成功几率,只要患者及家属不放弃,医生就必须全力以赴。

这些年里,从黄昌仁手里“死而复生”的患者,印像最深的至少有5位。

nEO_IMG_6.jpg

每年,黄昌仁会抽出时间去参加与周边各医院的交流活动,将几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对于一名神经外科的医生,‘留一手’既自私又无能,现代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帮助更多的病人。” 黄昌仁信心满满。(来源:西南医大附院)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