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西南医大附院陈跃入选“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快来为他投票吧!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3-05-14

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3年5月月度人物候选人网上评议环节正式启动。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入围2023年5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候选人,让我们动动小指头,为他投出宝贵的一票吧!

投票规则

1、截止时间:2023年5月31日

2、每人每天给每位候选人限投1票。在所要投票的候选人照片下点击“投票”按钮,完成全部选择后,输入正确验证码,点击“提交”按钮,每天仅能“提交”1次。

3、请文明投票,严禁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舞弊性投票,一旦发现投票作弊,经查实后取消参评资格。

投票方式

步骤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投票页面。

nEO_IMG_1.jpg

步骤二

在陈跃照片下勾选“投票”,下滑到页面底部,输入验证码,点击“提交”,完成投票。

nEO_IMG_2.jpg

nEO_IMG_3.jpg

nEO_IMG_4.jpg

nEO_IMG_5.jpg

陈跃事迹简介

nEO_IMG_6.jpg

不惧窘境  他带领团队一往无前

1974年,泸州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前身)新建同位素室,标志着医院核医学科起步。然而,这个新兴的医学高端领域,却面临设备奇缺和人才匮乏的窘境。

“既来之,则安之”。1992年,陈跃跨进“核医学”大门,便暗暗立志“不怕冷落,一定要在核医学科有所作为!”本科毕业的他,深感学习的重要性,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学习,1996年考上研究生外出学习,1999年陈跃硕士毕业归来,回到医院挑起科室主任的重担。

nEO_IMG_7.jpg

“要做就做到最好!”一个新战场开启,陈跃挽起衣袖,一边对科室进行规划,积极申购仪器,一边引进人才,领队外出交流取经,每一个举动都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为什么陈跃乐此不疲?源于心中一个“小九九”:希望借助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实现“建国际一流的核医学科”目标。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陈跃作为“领头羊”,努力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自身进步和能力提高方面,调动大家积极性。一是催促科室医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定位,努力达到期望的水平;二是让科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你追我赶的良性环境中,不断提升整体水平。

2011年,陈跃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常青藤联盟大学)访问,赴美的半年中,他每天都“泡”在核医学诊疗室钻研,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机会。陈跃发现,许多仪器设备、药物、治疗方式以前根本没见过,专家们的严谨态度更是让人震撼。返回医院后,陈跃一面对科室进行整体布局,一面编撰各种规范、指南,要求科室所有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很快,科室的整体实力再次上了一个台阶,一些治疗方法在全国范围也是独一无二。

nEO_IMG_8.jpg

陈跃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广泛国际国内合作:与美国北卡UNC、美国国家医学中心COH、德国SCV、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物院、核动力研究院、澳门大学、成都钮瑞特、北京先通、上海联影、四川玖谊源等在平台建设、课题申请、人才培养、论文发表、成果申报方面开展实质性的长期合作,不断提高核医学精准诊断和治疗水平。

注重转化  他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为患者祛除病痛,并非易事。而陈跃,硬是在一片荆棘丛生的“无人区”,走出了一条成功路。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共同签署了“核医学研发转化中心组建与合作协议”,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7Lu标记药物临床应用。2019年,核医学科获批四川省核医学创新转化平台,这意味着省内开展核医药方面的合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为首选单位。

开展TBM精准靶向治疗骨转移瘤、锕-225和镥-177治疗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瘤等,大大提高了四川在诊疗一体化新技术临床转化的创新能力与地位。随即,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患者闻讯到泸就诊,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医学界人士前来学习交流。

nEO_IMG_9.jpg

2021年,一名患有前列腺癌的成都患者再次到泸州治疗随访。“用核素治疗前列腺癌这项技术,是国际上才开展了两三年的新技术。”陈跃介绍,此前,国内很多患者只能到国外接受治疗,一次至少需要10多万元的费用,现在国内有了这项技术,患者只需花费不到一半的费用就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钇-90微球主要用于治疗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肝转移、胆管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及其他癌症肝转移等肝脏肿瘤性疾病。在陈跃的推动下,2022年6月30日,全国首批、西南地区首例钇-90微球注射治疗肝癌手术成功完成。

nEO_IMG_10.jpg

展望未来  全面破解进口“卡脖子”问题

当前,放射性药物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我国放射性药物种类少,医用同位素也严重依赖进口,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

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八个部门联合提出,“加大放射性新药研发力度,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放射性新药。针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开展具有精准靶向性的放射性新药研发”。同年10月,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组建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旨在提高核医学精准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核医学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nEO_IMG_11.jpg

2021年,陈跃团队成功研发了两种骨转移瘤精准靶向诊断与治疗的放射性新药:68Ga-TBM-001用于分子影像早期诊断、177Lu-TBM-001用于精准靶向治疗,显像诊断效果理想,已经在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取得理想疗效。

2022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成立,陈跃任所长。“核医学研究所以临床医疗为基础,实现从临床科研转化、新药申请、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陈跃说,研究所的成立,是该院核医学科新的里程碑,也是新的挑战。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陈跃表示,未来,团队还会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使更多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药物、新技术应用于临床,造福人民,全面破解进口“卡脖子”问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西南医大附院-健康中国)

编辑:邱果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