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综合性门户网站

古蔺苗族同胞古美伦: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

人物川南在线  发布时间:2021-06-10

  他是一名普通的苗族同胞,也是当地引领父老乡亲致力发展产业、向贫困宣战的一个典型,他不仅依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苗族同胞古美伦,助人为乐“永动机”

  致富带头人、热心人、土专家,乡亲们眼里多重身份的古美伦,在助人为乐 的路上从不知疲倦,如同一台“永动机”。

  已年过半百的古美伦是茅溪镇柏腊村众所周知的一位“名人”,他用10年的时间反复探索家乡产业发展之路,最终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黑炭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来之不易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大家,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在国家需要之时更是挺身而出,舍小家为大家。

古蔺苗族同胞古美伦: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图1)

  从零起步,“犟”出一条致富路

  十多年前,柏腊村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交通闭塞,群众收入多以种植或外出务工收入为主。青壮劳动力基本以外出务工为主,愿意留在家乡的极少,更别说发展产业了,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古美伦。

  “他就是个犟脾气,我劝也劝不听,为了发展这个产业失败过好多次我都记不清了,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在妻子康仲芬眼里,古美伦是一个不服输的犟脾气人。为了探索发展产业,古美伦不仅要承受探索初期屡次失败的经济损失压力,更要承受来自家人和村民们的精神压力。

古蔺苗族同胞古美伦: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图2)

  勤劳敢闯的他并没有蛮干,而是选择依靠技术发展产业。十多年前,古美伦深知没有科技知识,想要致富只是幻想,于是,他刻苦自学,取得了中国农大养殖专业的毕业证书。有了技术,接下来就是资金问题。为了发展产业,古美伦先后变卖了家里的牲口,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先后探索在柏腊村种植苹果、养殖牛羊,最终都以失败收场,血本无归。犟脾气的他并没有被失败打垮,而是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功培育了适宜在海拔1100米左右生长的高山西瓜。在小有成就的时候,古美伦没有停止向前,而是打起了本村杨梅产业的“主意”。

  柏腊村原本就有大片的野生杨梅林海,气候地理条件都很适合种植杨梅,但是,由于野生杨梅口感较酸,只适合泡酒,经济价值并不高,他思考着如何提升杨梅产业的价值。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先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试验,终于掌握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黑炭梅”嫁接技术,使嫁接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经过改良后的“黑炭梅”颗粒肥硕饱满,色香味堪称一绝,售价高达每斤10至15元。一时间,古美伦成为柏腊村家喻户晓的致富能人,硬是在柏腊村“犟”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古蔺苗族同胞古美伦:大山深处的苗家致富带头人(图3)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头大家一起富

  古美伦不仅是乡亲们心中指导产业发展的“土专家”,更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划桨人”。

  在掌握“黑炭梅”嫁接技术后,靠着杨梅产业,古美伦开始渐渐富裕起来,但是作为一名党员的他深知,这样的致富门路应该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他把成熟的杨梅嫁接技术无偿传授给村中其他杨梅种植户,特别是对有意向种植杨梅的贫困户,更是恨不得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一股脑全部倾囊相授。

  柏腊村一组的贫困户方光弟如今种植了五亩多的嫁接杨梅,每年靠着杨梅产业可增收3万多元。“说起走上杨梅产业这条路,真的还得感谢古美伦呢!当年看到他发展杨梅产业成功了后,我也有了发展杨梅产业的想法,本来想着跟他学点技术还怕他不肯教,没想到他竟然毫无保留地把嫁接技术传授给我。有好几次,为了给我上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他还自费打摩托车到我家传授杨梅嫁接技术,从来不收任何费用,更加坚定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方光弟感慨道。

  方光弟并不是孤例,在古美伦的带动下,柏腊村种植杨梅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十多户。都说万事开头难,古美伦为助推柏腊村杨梅产业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目前,柏腊村有原始生态杨梅林10000亩,在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嫁接的2000多亩优质杨梅现已全面挂果投产,通过“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依靠乡镇每年举办的生态杨梅节,可带动柏腊村群众人均增收7000余元。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我就是用我手中这根产业技术的船桨,带着乡亲们划向发展产业致富的彼岸。”古美伦说。

  雪中送炭非易事,若易怎识品质贵

  本村贫困户王尚弟,患有脑瘫,有三个孩子,一家人全靠妻子务农支撑。2004年,其大女儿因患先天性脑瘫病发,需要五万元的治疗费用,这个数字对于一个贫困户家庭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起初,王尚弟找到帮扶干部,希望通过扶贫医疗政策解决,但由于其年龄已超过16岁,在当时无法享受相应医疗报销政策。

  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个之时,王尚弟想到了向古美轮寻求帮助。古美轮在了解情况后答应在一周之内筹到医疗费用。王尚弟听后欢喜的回家了,因为他知道古美轮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但古美伦却颇有惆怅,要知道,要在一周之内筹到5万元,对于农村群众来说,并不是易事,但是如果这个忙不帮,自己会愧疚一辈子。

  在那时手机、网络不畅通的年代,古美伦赶紧打电话叫回在外务工的的大儿子回来商讨筹资方案,大儿子也非常支持父亲的这个做法,联合本村的一些群众和朋友组建爱心团队,在本村、场镇进行募捐。由于古美伦在当地的口碑极好,在募捐的时候许多村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五元、十元、二十元一点点汇聚,加上镇政府的爱心款,总共募捐到2万多元,可是,离5万元的目标还差很多,怎么办呢?于是,古美伦又同儿子一道,到所在学校与校长进行沟通,校方捐赠1万多元,还有2万多,古美伦出面担保,在农信社贷款到2万元,终于筹齐了款项,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今,看到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古美伦敢闯敢干的劲头不减:“我要把石轿子变成花果山,建成杨梅经济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古蔺县委统战部 古蔺县茅溪镇人民政府)

编辑:李永鑫


关注川南在线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其他